APRU的全名為「環太平洋大學聯盟」(Association of Pacific Rim Universities),於1997年成立,總部設於香港。聯盟的會員為環太平洋區域共18個國家的大學,有美、加、墨西哥、智利、澳洲、紐西蘭、日、韓、中、俄、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目前共有62家大學(臺灣為臺灣大學及陽明交通大學)。
APRU以全球衛生為名主辦會議,今年是第18屆,由馬來亞大學(Universiti Malaya,UM)醫學院社會與預防醫學系主辦,主題為「邁向全球健康平權」(Towards lanetary Health Equity: A Global Call for Shared Solutions)。本次會議的主軸包含氣候變遷、環境永續、健康照顧平權、健康一體(One Health Approach)、資訊創新、政治與治理等。與會者約有上百人。
我口頭報告論文一篇。此研究訪談40位遭遇各類職業傷病問題的在台移工,瞭解其醫療照顧與職災補償服務利用狀況,以及災後身心健康的影響因素。在場聽眾針對研究方法與研究意涵提出詢問。兩位健管所研究生曾逸軒、魏怡平亦共同與會,以海報方式分別發表兩篇論文,主題為長照體系照顧工作者的職業安全健康議題文獻回顧,以及粉塵暴露作業員工的次級資料分析。
二、會議內容
環太平洋區域的人口移動、氣候變遷、資通訊科技發展、永續發展、健康治理,是本次會議的主軸。以下簡要介紹幾場演講活動。
1. 遷徙與健康(Migration and Health)
高收入國家如何回應外來移民,一直是歷久彌新的政治與社會議題,當然也是公衛領域備受關注的人口健康議題。「國際移民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 IOM)專員Ms. Elizabeth Chong介紹今年IOM剛出版的指引Migration Health Data: An IOM Primer。演講首先介紹遷徙對健康影響的分析架構,接著指出為何移民健康相關資訊有其重要性,並說明遷徙過程各階段(包括移動之前、移動過程、抵達東道國及融入過程、返回母國過程等四個階段)可蒐集的資訊內容,以及應納入移動者特質面向,例如性別、性別認同、社會經濟階層、宗教、種族、族裔、失能狀態等;至於如何保護相對脆弱的移民族群,講者提醒應注意事項,並提出保護機制建議。這位講者來自馬來西亞,畢業於澳洲Monash大學藥學系與美國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公衛碩士學程,活躍於國際學術社群平台(LinkedIn)。
另有多場演講關注亞太地區的移工健康議題。其中,馬來亞大學醫學院社會與預防醫學系博士候選人Saini的報告指出,馬國有550萬名移工(包含無證移工),主要來自孟加拉、印尼及尼泊爾等國,主要受聘於製造業、營造業與服務業;該研究團隊以滾雪球方式收集問卷資料,總共有322名印尼籍移工受訪;調查指出,印尼移工的社會互動能力越高,反而更容易透過人際網絡而依賴「非正式照顧」(informal care),因此更不容易使用馬國提供的正式醫療照顧服務。
上海紐約大學全球健康公平研究中心(NYU-Shanghai-Center for Global Health Equity)的學者亦在本次會議發表論文,包括該中心主任Prof. Brian Hall及博士後研究員Dr. Tim Sumerlin,這兩位均來自美國。該團隊在2017-2018年間於中國澳門地區進行質性訪談並以問卷蒐集資料,主要關注家庭照顧移工的身心健康與社會適應、雇主態度與認知等議題。午餐時間,我有機會與Prof. Hall及團隊互動。Prof. Hall已在中國上海居住17年,對於當地社會有頗多有趣看法;Dr. Sumerlin則在香港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兩年前加入該研究團隊。
2. 氣候變遷與環境難民(Climate Change and Environmental Refugees)
氣候變遷帶來的環境災難,越來越受到關注。在南亞、東南亞與許多太平洋島國,均出現許多環境難民議題。在高收入國家,也有脆弱族群因無法適應極端氣候,而產生身心疾病。健康照顧體系如何回應氣候變遷,是當代健康政策的重要議題。
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全球衛生中心(SingHealth Duke-NUS Global Health Institute, SDGHI)講者說明環境變遷造成人口被迫遷移的規模與分佈,並以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體系提出的六個building blocks作為分析架構,以系統性文獻回顧,分析近十年來各國針對環境難民發展出來的健康保護機制。此演講內容可參見WHO於2025年發表為報告書Health system strengthening interventions to improve the health of displaced and migrant populations in the context of climate change。此報告書由SDGHI與WHO合作。SDGHI與美國Duke大學合作,從其網頁資料來看,是相當具有量能的機構。
東京大學醫學院全球健康政策中心Chris Fook Sheng Ng副教授以Building Climate-Resilient Health Systems為主題發表演講。他來自馬來西亞,在美國取得學士學位,在馬來亞大學取得統計碩士學位,再於東京大學取得健康科學博士學位,曾於數個機構擔任博士後研究員與教員,在2021年進入東大成為教員,前後已在日本18年,專業領域為應用統計學與環境流行病學。該研究團隊以許多大型資料庫為材料(包括死亡檔、就醫檔、急診救護運送檔、出生檔、傳染病監測檔、空氣污染檔、經濟與家戶收入、人口及環境預測資料等等),分析氣候變遷對健康危害的影響,並檢視空氣污染與熱危害的加乘作用。
演講內容指出,日本有許多熱中暑個案屬高齡者,但他們家中並不是沒有空調設備,而是不使用或沒有正確使用;原因包括:不瞭解熱危害、不習慣、不瞭解如何使用、擔心電費;講者藉由實證資料,提出不同政策建議,牽涉居家、社區、行為、照顧制度等面向。該團隊善用各類資料,並與不同領域的學者合作,充分顯示資料科學的實用性,以及公衛議題的跨領域屬性。
3.
醫療機構的廢棄物與碳排
醫療機構在營運過程不僅會產生許多廢棄物,也會耗費許多能源,屬高碳排產業。在過去十幾年來,WHO與國際「健康無害組織」 (Health Care Without Harm,HCWH)推動許多倡議行動,試圖降低醫療機構對環境的影響,內容包括廢棄物減量、促進循環經濟、節能、降低碳排等。有幾位講者以主管身份,報告醫療機構在此議題上的作法與成果。
三、馬來西亞NIOSH參訪
透過學界友人的安排,我們參訪了位於Bangi的國家職業安全健康機構National Institute of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以及位於該中心的亞洲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機構Asian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 (AOSHRI)。該中心的資深研究員Ruzita Mohd Shariff負責接待並安排議程,另由其同事Siti Nurani Hassan協助接送;AOSHRI辦公室的聯繫人是精通多國語言的NIOSH研究員Joy Chang。
我以Responses to Work-Related Mental Disorders為題(本文由林明瑋博士主筆,目前正在審查中),在AOSHRI平台上,以線上會議方式分享臺灣經驗。與會者有30多人,來自韓國、泰國、印尼及馬來西亞等國家。馬來西亞機構研究人員的英文能力優異,在國際交流上具有優勢,也已建立強大的社群連結。臺灣勞動部勞動與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亦是AOSHRI成員,期待未來有更多臺灣學者專家透過此平台,充實臺灣資料,也藉此拓展臺灣在亞洲職業健康領域的社群連結。
四、馬來亞大學與學界友人
馬來亞大學(Universiti Malaya)是馬來西亞最頂尖的大學。馬大前身,是英國殖民政府於1905年設立於新加坡的King Edward VII醫學專科學院;二戰結束後,醫學專科學院與Raffles文理學院於1949年合併,更名為馬來亞大學,分有新加坡及吉隆坡兩個校區。1957年8月31日馬來西亞脫離英國統治獨立建國;1962年,新加坡校區獨立,更名為新加坡大學;1965年新加坡由馬來西亞分出,獨立建國;1980年,新加坡大學更名為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於馬來亞大學社科學院任教的Prof Awang Idris,是職業社會心理健康領域的學界友人,過去都在學術會議或是線上會議短暫寒暄。透過這次拜訪,有機會閒聊。他來自馬來西亞與泰國邊境鄉村,在進入學界之前曾擔任大公司主管的特別助理。之後因緣際會,獲得一筆獎學金,赴澳洲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就讀博士班,在Prof Maureen Dollard的指導下進行研究,短短幾年便出版多篇論文,在工作壓力研究、職場社會心理健康領域具有國際知名度。
除了英文學術論文,Prof. Awang勤於以馬來文寫作,已出版多本書籍,包括研究法教科書、工商心理學相關書籍等,另外他也是專欄作家,每週在報紙上發表評論文章,致力於發揮社會影響力。Prof Awang的研究生很多,也有不少來自印尼的研究生。據他說,馬來亞大學的國際生越來越多,大多數來自中國,且大多數具有優渥的經濟能力。
五、 短暫旅遊與社會觀察
短暫四天的停留,除了參加APRU會議、參訪NIOSH、拜訪學界友人,也有機會在Prof. Awang的安排下,享用榴槤下午茶,並參觀馬來西亞於2000年前後設置的新市鎮,也是目前的行政首都布城(Putrajaya)。布城的Putra Mosque清真寺則是當地著名景點。
趁此機會,自己前往好幾個景點參觀(感謝育慧的行前推薦),包括:獨立廣場(Dataran Merdeka)、中央市場(Central Market)、紡織博物館、國家圖書館、馬來西亞伊斯蘭藝術博物館(Islamic Arts Museum Malaysia)、國家清真寺,以及位於中國城的華人廟寺及印度教廟寺,充分感受到馬國多元的文化內涵。
在國家清真寺巧遇一位六十幾歲的英國籍志工Dahima,與她開心閒聊了很久,非常有趣。她成長於英國,在1980年代中期大約25歲左右出國旅行,先到澳洲打工賺錢,之後來到馬來西亞,愛上了鄉下地區重視家庭且溫暖平靜的氛圍,更因為與當地男子發展戀情而結婚,轉成伊斯蘭教信徒,育有三名目前已成年的子女,過去並與先生經營度假區的民宿,目前已退休,定期來清真寺擔任志工,對伊斯蘭教義十分熟稔。據她說,也有幾位英國籍婦女定居於此地。
如同很多東南亞國家,馬來西亞有非常方便的Grab平台,提供快速便捷的叫車服務。由於多次坐車,有機會與通華語的Grab司機閒聊。Grab是新加坡公司,在2012年進入馬來西亞,當時叫MyTeksi,而另一個競爭對手Uber則是在2013年進入馬來西亞。Grab透過資訊認證,對司機與消費者都增加安全保障,例如司機不用擔心遭到惡棍持刀搶劫,而顧客也比較不用擔心被坑。然而平台的演算法納入很多考量,包括車價、車況、天氣等等,但司機受制於演算法,完全無法參與議價。此現象在大多數國家都是如此。
然而與其他國家不一樣的是,馬來西亞的叫車平台被Grab壟斷。司機告訴我,在早期,Grab與Uber互相競爭,Grab為了搶佔市場,對司機與顧客都提供很多優惠與獎勵。但2018年Uber退出東南亞市場之後,所有外送平台被Grab壟斷,而平台也不再提供獎勵或誘因了。最近幾年,由於交通越來越壅塞,司機塞在路上時間越來越多,平台不會補貼,導致司機收入短少。
一位司機說,他每月大概可賺3000馬幣,每天大概12小時,早上7到12,中午吃中飯及喝下午茶,3到9點繼續工作。他說這樣的工時並不算高,有些司機更高… 有幾次,Grab司機想要聯合罷工一天,但後來都不了了之。馬來西亞政府比較重視消費者的利益,只對平台司機提供每月600公升的油價補貼。馬來西亞油價便宜,每公升2.6馬幣(大概台幣20元),政府又另外補貼,讓馬國公民可用每公升1.95馬幣的油價加油(大概台幣15元),每個月上限300公升,而載客司機的補貼配額是600公升。不過油價補助政策造成開車的人變多,造成交通更壅塞,也影響Grab司機收入。
數位平台帶來很多便利性,但市場壟斷、數位控制、不負擔任何雇主責任,是需要被檢討的面向。
與兩位研究生(曾逸軒、魏怡平)合影於APRU會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