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 31, 2021

勞動僱用資本,洪敬舒、張烽益。台灣勞工陣線,2021。

何謂「經濟民主」?根據維基百科,指的是主張將企業管理的決策權從管理者與股東的手中轉移至工作者、消費者、物料提供者、社區與廣大公眾的社會經濟哲學。這樣的定義,超越過去著重勞工參與的「產業民主」,試圖將公司外部的利害關係人也涵括在內。

為何要推動經濟生產體制的民主?意義為何?如何實現?這是本書兩位作者試圖回答的問題。

2021勞陣出版的新書

第一章闡述經濟民主的意義,以及經濟不民主帶來的問題,強調民主的深化不能沒有經濟民主;而經濟民主不只在於確保自由市場,更重要的是要讓社會需求成為市場運作的核心價值,而不以經營者或股東利益為依歸。如何落實經濟民主?作者認為需改造所有權,讓勞動者形成合作團隊,掌握資本與管理。本書第一、二章提供了歐美國家實例。

對於「平台經濟」如UberAirbnb,作者認為平台以共享為名,實為平台資本主義;平台擁有者單方面掌控所有決策權與利潤分配機制,而司機與乘客、房東與房客、勞務提供者與勞務需求者,充其量只是交易過程中互相選擇的參與者,對公司決策並無參與權;工作者處於有工作才有收入的自雇型態,勞動力高度商品化,不受傳統勞動法規保護,但實質上卻受組織嚴密控制(頁114-118)。對此,作者認為應結合數據創新與合作精神,強化民主管理,以對抗平台資本主義的不民主問題(頁118-127)。

本書第三章提供台灣本土的經濟民主實例,包括新玻事件(1985-1990)、興中紙業(2001-2015)、台汽/國光客運(2001-2008)。這三個例子的特色是,均為公營事業單位民營化過程中,由留任員工出資認股並接管公司的過渡經驗。本章並回顧新竹科學園區曾盛行一時的員工分紅配股制度(1990年代至2008)指出此制度實質上只有加薪作用,並無員工參與管理的共治理念,因此並無法促進組織認同。第四章從政策面向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

本書內容豐富,提出很多重要概念以及實際案例。從產業民主到經濟民主,的確是條應該努力的道路。讀完後有以下問題:

1.  經濟民主與產業民主應存有差異,前者應該涵蓋勞工以外的消費者、合作廠商、社區、社會大眾。但本書似乎聚焦在產業民主,在如何連結消費者或社區方面著墨較少。

2.   本書後半段有很大篇幅在討論員工持股方式。問題是,員工持股是否就能介入企業經營權?為何聚焦在利潤分享機制,而不是討論工會力量?員工的利益是否等同於社會利益或社會需求?即便是員工實際參與企業治理,似乎也不能等同於社會利益。

3.  第四章第219頁提到瑞典「團結工資」經驗。我的問題是,獲利高的產業,如何要求獲利低的產業幫勞工加薪?實際上如何操作?後者不就倒閉?

4.  如何落實職場中的民主,「所有權」應該是關鍵因素,但這樣的理論是否僅適用於私部門?而且僅限於規模在一定程度以上的私部門組織?公部門內部的職場不民主問題,應該就不是所有權問題。

5.  職場民主,與工作壓力研究領域的「職場正義」量表概念非常相似(分配正義、程序正義、關係正義)。應該有進行個案分析並結合量化調查的可能性。

教出殺人犯 (2023)

  作者 Okamoto Shigeki 岡本茂樹 (1958-2015) 是立命館大學社會系的教授。 人為何會犯罪?為何出現失序行為如暴力、霸凌他人、吸毒、偷竊、殺人、自殺?如何讓失序者改過進而更生?如何讓人走出犯罪情緒?這些,是本書關注的議題。 岡本教授認為,人的失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