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 20, 2018

佐藤春夫:女誡扇綺譚(1926)

佐藤春夫(Satou Haruo1892~1964),日本詩人、小說家與評論家,成名於思想蓬勃的大正時期(1912~1926)。因與好友谷崎潤一郎的妻子千代子發生戀情,在1920年,帶著抑鬱的心情獨自來到台灣旅行。之後寫下一系列有關台灣的文章,包括發表於1926年的中篇小說「女誡扇綺譚」,收錄於2002年出版的《殖民地之旅》

在「女誡扇綺譚」中,佐藤描寫1920年代的台南。在現今的安平古堡附近,用上好磚材建造且相當氣派的西式洋樓櫛比而立,但已成了無人居住的廢墟;周遭的房舍小而老舊,也空無一人;上了高塔,眼前是一片黃褐色的泥海,重重疊疊的細碎濁浪不斷推擁而來

「禿頭港」(現今台南市中西區海安路與神農街)附近,則是填埋沼澤的垃圾堆,暑熱的蒸燻下臭氣衝鼻令人作噁的郊區;貧民窟似的地方,矮小簡陋的房子雜亂而擁擠地連接著,但這裡坐落著一棟崩毀的大宅。

佐藤以沈氏大宅為主軸,把阿婆口中的故事加上自己參訪廢宅的見聞以及後來發生的奇異自殺事件,寫成一篇具浪漫色彩的中篇小說。原來,沈氏家族在腐敗官員的支持下,以強取橫奪的卑鄙方式取得台灣中部廣大田地,還曾為了搶奪老寡婦的田地,用水牛拉動大犁蓄意將抗議的老婦鏟死田中。後來沈氏家族棄農從商,來到清朝時期的台灣第一大港台南,來回海峽兩岸從事貿易,最興旺的時期曾有50艘大船。不過在一次颱風中全員覆沒,之後家族快速沒落

這篇小說風格奇特,內容夾雜著故事、紀錄、個人感想、評論。我認為這篇小說最有趣味的部分是作者筆下的台南風貌,在故事描述方面,則顯得粗糙簡單。就像作者自己在文末寫到,他在這段期間,因為無法忘情心中的女人而不停喝酒、活著不愉快…。這篇號稱小說的文章,讀起來就像是個失意酒鬼的抒情文。在字裡行間,也透露著日本殖民者看待台灣社會另類文化的態度。



《殖民地之旅》(邱若山翻譯,台北:草根,2002)


2月 19, 2018

憤怒的葡萄 (Grapes of Wrath) 讀後心得

這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史坦貝克(John Steinbeck)發表於1939年的長篇小說,描寫美國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南方奧克拉荷馬州的裘德(Joads)一家人的遭遇。

裘德一家務農,祖先有人參加過美國的獨立戰爭,也有人參與過十九世紀的南北戰爭,在西部拓荒時期,父祖輩從印地安人手中搶下土地,是移居新大陸已有好幾代的在地美國人。

1930年代,他們家遭遇乾旱與沙塵暴,農作物被毀,迫於生計,只好將農地抵押給地產公司,成為佃農之後,農地卻被地產公司賣給大地主,農地旁的家屋被開進農田的耕耘機故意撞毀,一家人走投無路,只好買一輛破車,與類似遭遇的數十萬農民,踏上前往加州的旅途。

他們辛苦跋涉後終於到了加州,卻發現陷入更艱困的處境。加州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勤奮的小農種出各式各樣的農產,但農業已成為工業,熱愛農業的小農已被大地主與大財團取代,外來的移工不斷湧入,削價競爭,使季節性農業工作的薪資越來越低,更可怕的是,國家站在貧窮移工的對立面,警察成為保衛資本家的打手,他們放火燒掉移工的破爛家屋,捉走同情勞工的異議份子,寧可燒毀產量過剩的農作物也不願意施捨給飢餓的窮人;在地的加州人用歧視性言語,辱罵著來自貧窮南方州的農民即便這些移工說著流利的英語,其實是道道地地的美國人。

這部小說像是報導文學,描繪1930年代美國境內移工的處境;這部小說也像是作者的政治控訴,批判唯利是圖的貪婪財團政客以及他們建立的剝削體制。據說書中描述的情節太過寫實,出版後馬上引起社會關注,此書還一度被視為有共產主義思想,而在美國成為禁書。

我喜歡書中那個母親角色,她勇敢堅強,是整個家庭的暖爐;我喜歡那個困惑的前牧師,他不再讚美上帝,卻真真實實地愛著人類,願意為別人付出;我喜歡作者的文筆,帶著悲傷與憤怒,對弱者充滿同情,描述醉漢醉生夢死那節尤其動人(23)。不過有些章節就十分枯燥冗長,像是寫景寫動物還有描寫烏龜的那一大段。

書中描述的移工處境,在80年後的現今,仍在各地發生,而且規模越來越龐大,衝突也未見削減。台灣也有不少年輕人遠赴澳洲,像書中描述的,成為季節性的臨時農工。

努力工作,不見得能得到合理酬勞,這在移工身上更是明顯。在目前的全球經濟制度中,有些人的利益,是不合理的。希望勞動是公平的,不要有剝削,不論是在地勞工、來台的外勞、遠赴其他國家工作的台灣勞動者,或是在其他國家的勞動者。

2月 16, 2018

人鼠之間 (of Mice and Men) 讀後心得

陽光明媚的大年初一,讀史坦貝克1935年發表的中篇小說「人鼠之間」(of Mice and Men)。加州出生的美國作家史坦貝克,經歷過1930年代的大蕭條,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過記者,關心社會底層,屬社會寫實派作家。他在196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本書,被認為是獲獎的代表作。

兩個一無所有的男人,從一個農場流浪到另一個農場,心中巴望的不外乎是賺一筆錢,能擁有自給自足的一小塊農地以及安穩的房舍。對於許多打工族而言,酒、賭與嫖,是無法脫離貧窮的陷阱,但對主角喬治而言,必需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朋友藍尼,才是他難以逃脫貧窮困境的障礙。但藍尼既是他追求夢想的障礙,卻也是他現實生活的意義,以及未來美好生活想望的一環。

像兒童般的藍尼,重複地訴說著那個一聽再聽的夢想,「有火爐可以烤火,有鮮奶可以喝,下雨天,聽著雨水從屋簷滴下來,我們就這麼舒舒服服地坐著...」。再平凡不過的生活情境,竟是流浪工人難以奢求的想望。

一聲槍響,終結了貫穿這個故事的主旋律---那個有田地、有牲畜、有溫暖小火爐、有溫情、能免於窮困與壓迫的生活想望。作者讓主角喬治親手結束這個夢想,說是別無選擇的,是迫不得已,或許真是如此,但也著實令人感嘆。故事的結局太悲涼,太錯愕,令人難以接受。

從故事的情節,可窺見1930年代美國西部勞動階層的生活處境—飢餓、貧困、種族歧視、私刑,以及一直到現今仍存在的槍枝氾濫問題。令人動容的是,在艱困生活中,有些人仍抱持著希望,仍有著願意照顧別人的情懷。

這是一部充滿感情的小說。

教出殺人犯 (2023)

  作者 Okamoto Shigeki 岡本茂樹 (1958-2015) 是立命館大學社會系的教授。 人為何會犯罪?為何出現失序行為如暴力、霸凌他人、吸毒、偷竊、殺人、自殺?如何讓失序者改過進而更生?如何讓人走出犯罪情緒?這些,是本書關注的議題。 岡本教授認為,人的失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