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 24, 2021

RBG--美國性別平權運動的指標性人物

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並稱為惡名昭彰的RBG,是美國性別平權運動的指標性人物。

1970年代,她多次以辯護律師身份,在美國最高法院進行辯護,打贏了五場訴訟,為美國性別平權運動留下重要經典判例。1993年,她被Clinton總統選派為大法官,直至2020年離世,任期長達27年。在最後十多年來,隨著美國政治生態的轉變,Ginsburg的立場從中間派偏向自由派,她支持性別平權與同志運動,後來竟成為美國流行文化的偶像人物。

這部紀錄片在2018年上映,紀錄這位神奇女性的傳奇一生。她成長於1930年代猶太人被歧視的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區,大學進入女學生仍為少數的康乃爾大學,在麥卡錫主義蔓延的1950年代進入了充滿性別歧視的哈佛法學院,1960年代經歷民權運動,Ginsburg一路走來一直很努力,表現優異,更幸運的是,她背後有一位深情無私而且願意支持女性的男士,讓她可以毫無後顧之憂、全心全力投入專業。這個非比尋常的婚姻關係,從年少走到老年,非常令人感動。

影片的最後,記者問她,為何沒有在歐巴馬總統任期間(2009─2017)退休,好讓歐巴馬可以指派比較年輕的自由派人士接任大法官呢?Ginsburg沒有直接回應。這確實令人不太諒解。有人說,她原本期待Hilary Clinton接任總統,希望由Hilary選派接替者,但沒想到2017年由川普接任總統。

Ginsburg20209月,以高齡87歲在大法官任內過世。川普總統迅速在10月指派48歲的Barrett接任。川普總統任內選派3位保守派大法官,讓美國最高法院的政治生態轉向保守。

不論如何,Ginsburg成為legacy,她啟發很多女性,影響深遠。有關她的故事、傳記與影片,在英語界已有很多,在中文界也看到兩本新書,應該很值得閱讀。

 

10月 09, 2021

失控的數據 The Tyranny of Metrics

「讓數字說話」,是很常見的說法。科學研究若沒有提出數據,論述就顯得沒有說服力;管理者若沒有運用績效管理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KPI),好像就很難評量下屬的工作成效;學術表現、教學品質、醫療照顧、政府公共行政等等,充斥著各種數據與指標。指標的氾濫,讓各行各業的工作者都深陷「績效評量管理」泥沼。

本文作者Jerry Z. Muller為美國歷史學教授,在擔任學術單位主管時經歷高等教育評鑑,因而深切感受指標氾濫帶來的問題。「失控的數據」這本書出版於2018年,探問的是,人們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統計數字來思考?量化思維何時成為政策與管理論述的主流?「指標執著」(metric fixation)的原因為何?帶來哪些問題?本書共四部份,有16章。各章內容與重點扼要摘錄如下。

第一部份:論點 The Argument

1.      論點簡述 The argument in a nutshell

作者指出,「指標執著」(metric fixation)的原因包括:(1)相信指標優於個人的經驗與判斷;(2)相信指標是客觀公正的,並透過公開,可讓機關與人員確實執行工作;(3)相信依據指標建立的獎懲機制(最常見的是按質計酬),會讓人產生工作動力。

作者認為,上述論點都有限制,而且過度依賴指標會造成很多負面後果,尤其是牽涉到人的社會心理與行為的指標。僅以指標來進行管理,不僅限制人們的思考,更可能形成指標暴政,對個人與組織都帶來深遠影響。作者不是在反對指標,而是在反對「指標執著」文化。

2.      一再出現的瑕疵 Recurring flaws 

      作者指出,指標常僅聚焦於最容易衡量的事,但這些往往是最不重要的。常只衡量投入的資源(金錢、資源)或短期產出,而非長期成果。標準化的量化數據,時常會簡化真實世界的樣貌,造成去脈絡的詮釋。甚至會助長美化、操弄、作弊等負面行為;管理者仰賴指標來進行管理,若缺乏溝通,或在指標管理過程未充分納入被管理者的想法,會導致被管理者的工作動機被扭曲、工作士氣低落,甚至產生反彈、敵意、不願留任的態度

第二部份 背景 The background

3.      評量與按質計酬制度,是怎麼出現的?The origins of measuring and paying for performance

      19世紀末,英國用3R(reading, writing and arithmetic)來做為分配學校經費的指標,是首度出現的論質計酬,透過標準化績效衡量,來給予獎勵或懲罰。

      20世紀初,科學管理在美國興起(代表者如Frederick Taylor,提倡標準化以提升生產效率),應用於工廠,也應用於公立學校管理。

      此觀念於1950s開始廣泛為製造業所採用,至1990s已廣泛為服務業所採用。於此同時,會計管理也興起(代表者如Robert McNamara最早用於評估美國陸軍績效);1950s美國商學院從訓練學生進入某個實業領域(有特定know-how),轉而成為訓練學生成為「專業經理人」。

      過度追求可以被衡量的「效率」,對於需要整體策略等級的思考剛好背道而馳。可被衡量的部分受到過度重視,難以衡量的部分則被過度忽視。

4.      為何指標越來越受到歡迎 Why metrics became so popular ,作者耙梳發展歷程,指出以下原因:

  • 對判斷力的不信任:由於對自己判斷力的不信任,對掌權者權威的不信任(美國1960s以來政治基調),或者對專業組織的不信任,因而傾向於尋求外部、看來客觀中立的指標來作為判斷依據。可衡量的指標數字,尤其是公開透明的數字,常使人覺得是客觀、中立、可信的依據。指標確實可評量事物,且有助於破除老人權威、減少威權政治的束縛,然而指標濫用會帶來很多問題,並導致人們不信任自身判斷,加強指標依賴。
  • 消費者自主權利意識:消費者,尤其是在某些領域中原本較為弱勢的團體(例如醫療關係中的病人一方),以指標來對抗權威。例如,要求機構將績效指標公開,以對抗原本具有絕對權力優勢的大企業或專業權威。很多人們相信,「更多資訊」就意味著有更多監督。
  • 組織複雜化:組織高層與現場工作人員之間的距離,隨著組織越複雜化而越遠;高層管理者需要仰賴許多數據來做決策。收集和報告數據所需要的人力時間成本時常被低估,決策者可能也會傾向於相信數據,而非相信自己下屬員工的判斷,而下屬反而是在該專長或實務工作較有觀察與經驗的人。由於專業經理人時常在跨公司、跨產業之間流動,造成經理人或經營團隊對於所管理的公司所知有限,與公司原本的專業人員更缺乏信任關係,而更需要仰賴績效管理數據。
  • 害怕訴訟(或行政責任追究):所有過程都要記錄下來,並且有客觀指標佐證,以預備未來受到行政調查或司法追究時做為決策依據的證據(可能屬美國情境)
  • 資訊科技普及:讓更多、更精緻、更全面的量化指標得以被收集、被呈現。技術的可行,的確可能蒐集到更為完善、接近真實的數據(並協助人們做判斷),但也可能更助長了過度仰賴數據來做判斷、相信資料就是答案的文化。
簡評:公開透明,讓數字說話,是在打破舊政治階段時重要的手段,可以提升客觀程度,減少舊派閥與舊勢力的權力分贓結構的影響力(儘管還是存在),台灣在民主化的過程中相當得益於這種手段。也因此,在今日的台灣社會,要求公開透明也成為確保政治中立、接受公眾檢驗的公信力展現,但是對於呈現出來的眾多指標是如何生產、如何被詮釋,較少反思;對於適用公開透明的時機也缺少反省,某種程度也是顯現作者所說的指標固著文化全面盛行。

5.      委託人與代理人之間的關係,以及誘因機制 Principals, agents, and motivation 

      商業管理領域的「委託人─代理人」(principal-agent)分析,指出兩方的利益和目的經常不一致。對於委託人來說,在意的是如何透過監督機制,確保代理人(例如專業經理人、受僱者)的行為能符合委託人的目的。在私部門領域,委託人為公司股東或老闆,組織目的是最大化利潤,大多是以金錢量化的利潤。

      在公部門,主張「新公共管理」的學者將私部門的專業經理思維帶入。然而作者指出,公領域的委託人(納稅人、全民)所追求的公共目的(例如全民健康、學童讀寫與分析能力),很難以金錢衡量,因此製造出許多績效指標來作為替代。

      公部門也製造出各種金錢誘因,以論質計酬的方式來獎懲代理人,例如教育領域的教師、醫療照顧領域的服務提供者

      作者認為,論質計酬的薪酬設計,奠基於「人們工作只是為了金錢獎賞」的假設,但此假設可能嚴重扭曲了很多人的工作動機,甚至造成專業精神的流失。例如投身公部門的工作者,或是投入醫療照顧、教育工作的人,原本有其「內在動機」(追求專業、服務、其他使命感),這些精神很難量化,在推崇指標治理的文化中受到忽視,甚至被排擠,因為職場中鼓勵的是「盡量追求外在獎賞」。

      簡評

       現代組織的複雜度,使決策者(不論是委託者或代理人皆然)無法不依賴這些指標。在健康政策與管理領域,管理者仰賴大量統計監測數據與績效指標,作為評估工作表現與配置資源的依據。

      然而,管理者仰賴的指標,與基層實務工作者的經驗或觀點,時常產生衝突。嚴謹的健康政策指標,應該盡力追求指標與現實之間的相近度,但實際化為政策以及評鑑指標,總會產生很多非預期後果,或是扭曲受到政策影響者的行為。

        蒐集指標及追求評鑑指標達成度等活動,本身成為一種利害關係複合體的產業(如醫院評鑑、高教評鑑、企業CSR評鑑、綠能環保評鑑)

      本章提醒決策者與管理者,指標應適時檢討。指標確實可能有助於服務或產品品質的確保,但工作指標若與財務獎懲機制聯結,會引起許多扭曲原本目的的競逐行為,反而不利於真正的績效

6.      哲學性批判 Phylosophical critiques 

      作者指出,當代不論是左派或右派,都很採信指標治理。右派認為是提升組織效率的良方(效益主義邏輯,用最少錢換到最多效益),左派認為是監督並打破保守價值的良方(要求公開透明)。但作者從左右兩派的經典論述之中,找出左右派都存在著反對指標固著文化的理據:

      馬克思主義者的批判:認為指標治理,會降低人們對於技能的重視,組織高層更有理由忽視基層的技術與經驗。

      保守古典派自由主義者的批判:認為現實中充滿許多「實用性知識」、「特定情境下生成的知識」和「即時的判斷力」,而這些,都難以透過標準化的知識傳遞方式傳授,也難以被評估。例如海耶克曾批評蘇維埃式的計劃經濟模式,認為不能僅使用數據來作經濟政策規劃。此外,自由派學者也認為,過度要求績效評估與數據管理,這些活動本身所耗費的精力,可能還超過原本仰賴實用性知識所需花費的力氣。

第三部份 被誤測了嗎?案例研究 The mismeasure of all things? Case studies

7.      大學院校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教育評量制度

大學排名的角力

學術生產力的計算,導致各種弊端(impact factor的操弄、自我引用、期刊營利行為等等)

8.      美國12年國教的學生學業評量制度

      2001年小布希總統的政策,no child left behind,受到共和民主兩黨支持;此法案與評量方式,在這之前花超過10年醞釀。著重在族群之間的「成就落差」。

       後果:學生老師與家長只重視考試技巧,而非知識;強化數據管理的功能;產生對教師的激勵與績效薪酬制度;成就差距沒有改變;忽略了成績之外的面向。

9.      醫療

      作者指出,醫療機構是指標管理最普遍的場域。各類醫療品質指標、論質計酬制度、醫院排名、計分卡、醫療資訊公開、病患滿意度等制度均相當普及。指標推動者的研究發現不論如何,結論都是建議繼續改善指標。

      在美國,醫療場域使用指標的初始目的,是為了監測並提升醫療品質,後來是保險公司與付費的雇主與政府單位為了控制醫療開銷,以及民眾為了更瞭解醫療資訊,而讓指標管理制度越來越受到重視。資訊科技、電子病例等數位工具的興起,也讓資料蒐集更佳便利且即時。

      管理學家波特Michael Porter是醫療管理指標的重要推動者,他倡議品質指標、公開機制、透明度等制度的建置。書中特別介紹波特倡議的三個成功實例:克里夫蘭醫療中心、Geisinger Health System,以及Peter J. Pronovost的基石計畫(加護病房的中央靜脈導管醫療處置)。

      對於以上三個例子,本書作者提出質疑。他認為,克里夫蘭醫療中心原本的表現就很好,並非引入指標之後才成功;而其他兩個醫學機構的指標,均由醫師主導或與行政團隊合作。作者認為,以上三個例子有其特殊性。

      關鍵是,由第一線工作者自己決定指標,評鑑的內容才會與自身專業使命感一致。

      若缺乏這些脈絡,僅試圖將外部發展的指標,強加到其他醫療場域,就會出現問題。書中提到很多問題:醫療行為的目標轉變、工作者的內在動機被忽視(覺得自身的專業判斷不受尊重)、醫療提供者會想辦法美化指標(例如避免高風險病人以降低住院後死亡率、讓病人在救護車等待以降低急診停留時間等等);評鑑行政帶來龐大的人力、時間與各種成本負荷;另外,實務工作者會對管理者產生敵意。

10.  警政

          警政管理系統,1994年由紐約警察局開發,追蹤犯罪事件、分析比較犯案模式、計算各區的犯罪件事、熱點,製作犯罪統計

       犯罪率、受害者人數等統計,成為施政表現,受到政治人物與外界重視

       後果:隱匿、低報、造假、挑容易的案子來辦

11.  軍隊

12.  商業與財務

       有關公司表現、員工管理、金融體系的管理

       企業管理者過度依賴指標所造成的問題

13.  慈善與國外援助 

      捐贈者為了確保接受者的工作與可信度,會檢視績效指標,但仰賴指標也帶來諸多問題

 附錄 excursus

14.  當透明度成為績效表現的敵人

      作者指出,維持一定的「不透明度」,對於很多事務的真正績效,是重要的。例如政治協商、政治監督、外交談判、商業協商,只有在閉門會議的狀況下,才能真正開誠布公地協商;若在媒體鎂光燈注視之下,很難達到真正的溝通(反而需要在會前把該談的事談好)。行政部門在制定政策的過程中,有許多層面的考量,不是在每個階段都適合全部公開。隱私與秘密,仍應該在人類活動中有一席之地,有價值上的意義,也有手段效率上的意義,全面公開透明徵信,反而不利追求真正績效。

    「更多的資訊公開,就能夠更具公信力、帶來更好的決策」的預設,是需要被檢討的。

第四部份 結論 Conclusions

15.  非計畫但可預期的負面後果 Unintended but predictable negative consequences

  • 工作目的被扭曲、工作價值與意義感(內在動機)降低
  • 員工被管理者控制
  • 組織士氣下降
  • 重視短期績效的短期主義
  • 不鼓勵創新與承擔風險
  • 員工的時間成本增加
  • 指標的效益日益衰減;為了避免負面問題,又產生更多指標,造成惡性循環
  • 指標設計不當很容易造成員工產生不公平感受
  • 個人化指標造成個人主義、不鼓勵團隊合作或共同目標

16.  何時使用指標的查核清單 When and how to use metrics: A checklist 

  1. 指標的目的:到底要評量什麼?為了什麼目的?是誰的目的?是否與政策最終的目的符合?是否與第一線工作者的工作目標是一致的?
  2. 指標的制訂:指標由誰開發?如何開發?在制訂過程,第一線工作者有發言權嗎?
  3. 指標的有效性:指標可靠嗎?
  4. 指標的必要性:不採納標準化評量,就無法管理嗎?
  5. 指標的成本:取得指標數據,需要付出多少成本?
  6. 指標的使用:如何使用資料?是否需要公開透明?
  7. 指標的負面影響:是否造成工作的目標被轉移、是否造成美化、造假、敗壞等問題

問題與討論

  1. 管理者使用標準化指標來評量員工工作表現,其動機為何?為何指標會越來越受到歡迎?
  2. 管理者若過度依賴標準化的指標,可能會帶來哪些問題?
  3. 請閱讀第9章,簡述美國醫療評量指標的發展歷程。你認為這些針對醫療機構的評鑑指標,帶來哪些好處?哪些問題或弊端?
  4. 作為管理者,你會如何使用指標?請參考第16章,提出使用指標時應考量的面向。


9月 04, 2021

被隱形的女性

被隱形的女性

作者Caroline Criado-Perez現年37歲,英國女性主義作家、記者。根據維基百科的介紹,她1984年出生於巴西,父親為阿根廷裔商人,擔任英國連鎖超市的CEO,母親為英國籍護理師,全家曾住過很多國家,包括台灣。作者曾發動許多有關女性權益的社會運動,在英國應該頗有名氣。

這本書Invisible Women: Exposing data bias in a world designed to men出版於2019年,中文版出版於2020,主要在討論資料蒐集與分析中的性別缺口,以及潛藏而無所不在的性別歧視對女性的影響。作者相當博學,旁徵博引,並使用很多英語系國家讀者可能比較熟悉的文學、戲劇與歷史典故,但也有跨語言與跨文化的討論。

本書有16章,分為六大部分。各章主題與內容摘要,簡要介紹如下(*註記,與職業健康直接相關)。

第一部:日常生活

1.    鏟雪:檢視交通模式、用路目的、移動模式的性別差異。討論交通相關設施是否把行人當作優先,並考慮女性的通勤、購物與照顧負荷,然而掌管交通設計的部門,女性官員通常最少。另討論到居住環境、停車位、公共空間設計、購物需求。所謂的標準,其實隱含性別差異。

2.    小便池:從廁所談起,討論衛生設施對於女性,尤其對勞動女性的影響。另外涉及的議題包括印度的衛生設施、衛生設施不佳衍生的性別暴力問題、衛生相關產品、都市規劃、公共空間與公共交通設計衍生的人身安全問題。

第二部:工作場所

3.    漫長的星期五*:討論職場與家庭負荷。女性在職業婦女通常須負擔無酬的家務勞動與照顧責任,缺乏休閒,而職業男士大都有人在家打點生活。女性工作者通常處於低薪、高勞力付出的職位。這章引用不少工作壓力流行病學研究以及勞動統計資料。作者也討論退休後的老年貧窮問題,以及退休金制度設計對女性的影響。另外討論到各國在產假、產假薪水、親職假設計的狀況,以及制度設計上的性別歧視問題。另外也提到學術界人士的高工時文化,也提到日本公司文化。

4.   用人唯才的神話:從職場的聘任機制談起,本章討論職場用人的性別問題。首先提到紐約愛樂在1970年的訴訟之後,甄選團員過程採取blind audition(用布簾遮住試奏的應徵者),讓「唯才是用」的精神更能落實。科技業徵聘人員的過程中,有許多潛藏的歧視問題,而科技業人員的離職原因很多與性別因素有關。在學術界,女性教授常被要求從事繁瑣的行政工作,也比較容易需投入比較不受重視的教學工作與低價值工作;男性作者的論文比較被引用,男性研究者也比較會自我引用。學生對男女教授的期待差異,女老師會被期待要照顧學生的情緒狀況,即使在高階職場,也比較需要負擔「類家務勞動」,影響女性研究者的學術發展潛能。作者提及一份以RateMyProfessor.com留言進行分析的報告,呈現學生對老師的性別偏見。學校教育也存在性別差異;科學領域的女性很少。推薦信內容的性別差異。女性學者也容易內化性別歧視,出現自我貶抑心態,習於扮演謙和的角色。作者主張,職場中的人事安排要能課責,並應儘量公開透明。

5.    亨利現象(出自音樂劇窈窕淑女,比喻要求女性與男性一樣的態度)*:職場的物理環境設計,包括空調溫度,通常以男性工作者為依據。作者提到女性工作者職災與職業病風險的屬性,與男性工作者不同,差異出現在很多環節,包括產業、職務、工作環境設計、職場暴露、易感受性、體能差異、生理反應等等。

6.    比不上一隻鞋*:有關職場中的暴露問題。首先從塑化劑bisphenol A談起。本章涉及工作環境中的化學危害、派遣勞工、托育、照顧、職場暴力、醫護工作者的職業安全健康、管理問題。

第三部:設計

7.     黎耕假設:有關體力的預設。相對於游耕,黎耕需要比較大的體能,需要拿舉鋤具的體力具性別差異。農業工作的性別差異。廚房設備、爐具等,與女性罹患肺部疾病的風險有關。

8.    適用男性的單一尺寸。樂器、手機、汽車、人口智慧系統、語音辨識、圖片資料庫、演算法。

9.    人山人海皆老兄。從美國擠乳器市場被Medela公司壟斷的歷史談起,談到女性專用的商品比較不受投資者重視,新興科技產品如跑步機、穿戴式設備、防止跌倒設施、改善生活的科技設施,較少考慮到性別差異,但其實女性族群的需求可能更大,例如老年獨居者女性比例較高,需求也有其特殊性。其他如機器人、虛擬實境遊戲、車輛設計、防撞設施等新產品,幾乎出自男性觀點。

 第四部份:就醫

10.  無用的藥:女性出現疾病時,遭遇的誤解、忽視甚至污名經驗。傳統醫學教育,將男性視為是人類的預設值,而女性只是在體型與生育功能上與男性有差異的生物體而已。積極檢視性別差異的醫學研究、藥物臨床試驗、疫苗研究仍屬少數。然而,女性的疾病發生、老化過程、新陳代謝均有其特殊性。自體免疫疾病,女性病患的比例佔80%。然而在醫學中,討論性別問題會被認為是不夠科學,藥物研究與教育有普遍的性別盲。

11.  楊朵症候群(Yentl是一部電影,女主角為了就學而扮男裝)。討論醫藥領域研究者與醫療體系的性別盲。女性特有的問題容易被忽視、敷衍、歧視。例子包括女性的心血管疾病、肺結核、自閉症、過動症、精神疾病、經痛、身體疼痛、受虐經驗等等。性別差異的本質被忽視。

第五部 公眾生活

12.  待利用的免費資源:有關經濟與社會政策,如國民生產毛額等經濟指標。女性的無酬勞動並沒有被記入。經濟蕭條時期,公部門節省的經費,時常轉嫁至女性工作者身上。在稅務、就業政策、兒童托育與教育政策上,性別議題無所不在。

13.  從女用皮包到男用皮夾:先從選舉中的喪屍數據(zombie stat)、青年震盪名詞談起,討論數據的真實性問題。作者指出,數據雖顯示家庭財務分配權從男性轉至女性手中,但她認為實情並非如此。在大多數家庭,男性的收入較高,男女性的消費狀況不同,從稅收指標來評估貧窮,常會掩蓋了女性特有的貧窮問題。

14.  女權正是人權:政治場域。強勢女性受到的歧視。民主制度並不公平,它歧視女性。Political abuse against women is common, Hillary Clinton is an example.

 第六部 當大事不妙

15.  誰來重建:強調女性參與權的重要性

16.  殺死你的不是天災:談災難及戰亂之中,女性的傷亡通常更為嚴重,也更容易受到暴力及不公義對待。造成傷害的,除了天災人禍,更是性別歧視的社會。

個人心得與討論:

1. 本書的優點是旁徵博引,內容很豐富,且作者本身投入社會倡議,因此在討論現象後能提出具體改進建議,從簡單的環境改善(例如增加環境安全、改善公園的設計等等)到其他比較複雜的政策制度(例如對於貧窮的界定、稅務改革)。作者引用的資料有許多直接連結至倡議網頁,相當具有行動力。

2. 不過我認為本書討論的性別不平等問題,大多與既有知識大同小異。比較具有新意的部份,應屬資訊科技與大數據分析的性別問題。書的標題也強調這部份,但其實整本書內文有關此主題的篇幅不多,有市場行銷策略之嫌。

3.本書的主要問題是,寫作結構相當凌亂,各章之間的內容相互交錯重疊,而個別章節的結構不清。另外作者引用很多英國情境與英語系國家特殊文化概念,對於不熟悉英國情境的讀者並不友善。由於並非學術性專書,因此大量引用非正式文獻,包括媒體報導、倡議團體文章,較不具嚴謹性。

讀書會討論與延伸閱讀:

1.    勞基法第49條規定女工不得於夜間工作,大法官認為違反性別平等,宣告違憲(820日公布,釋字第807號解釋)。婦女新知的官網於9/3提出聲明(https://www.awakening.org.tw/news/5629),支持釋憲案。基本上我也同意,但也不能不強調,職場安全健康不分性別的看法,也有性別盲問題,且實務上,確實讓女性勞工失去了談判籌碼。此外,夜班輪班工作型態普遍,但被IARC認為是致癌因素,且對女性的生理性傷害比較顯著,需要被關注。

2.    台灣在STEM領域的女性學生比例不高,而且逐年下降。其實整體而言,台灣投入STEM領域的學生不多,為科技發展的隱憂。

3.    學術界的性別問題,很有感。Miso 推薦Netflix影片:The Chair - At a major university, the first woman of color to become chair tries to meet the dizzying demands and high expectations of a failing English department.

4.   其他推薦:Steven EpsteinInclusion: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in Medical Research,討論將不同人口(性別、種族等)納入醫學科學研究的前因後果。Epstein的書有同時反省到,應避免將人口差異化約為生理差異,而要考量健康不平等的社會根源。可以作為「被隱形的女性」醫療篇的補充。 

研究的技藝:研究、閱讀與寫作

1         前言 為什麼不能僅止於廣博求知,而還要主動提問並進行研究?研究的價值為何? 研究工作時常會遭遇各種困境,不免也會有無聊枯燥與繁瑣的階段,需要龐大耐力與耐性。因此在投入學術研究之前,必須先深思上述問題,瞭解學術研究的本質、樂趣與重要性,才能避免陷入不知為何而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