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姜雯來自中國江蘇,1989年出生,曾在荷蘭就讀大學,主修商業管理。2015年夏天來到台灣,進入政大就讀廣電研究所;2016年10月至「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擔任中文教學志工,積極投入移工救援工作。她陪伴受虐外勞、關懷外籍漁工受刑人。
作者在2018年7月完成碩士論文,隨即於同年10月出版本書。本書紀錄她在TIWA擔任志工期間的工作觀察、心得,以及對外勞問題的看法。書封標示著「體制殺人如麻」,書底標示著「空喊人權的外衣底下,是以人為奴的體制...」,內容揭露台灣如何苛待東南亞移工。
作者投入龐大個人時間與感情,陪伴這些遭遇不幸的移工並傾聽他們的生命故事。作者文筆優美且具文學性,也對台灣外籍勞工制度提出許多深刻批判。29歲的年輕人,願意關注底層勞動者的處境,令人敬佩。
不過整體而言,我對本書有一些意見與疑問。
1.
有關文體。本書一開始採魔幻小說寫法,由一位枉死的外勞鬼魂作為敘事者,但在這之後,部分文體採故事體,描述外勞的遭遇,但也夾雜著TIWA工作者救援外勞過程的報導、被稱為爸爸的TIWA管理人員的個人經歷與想法,以及台灣政策與社會歷史背景等等。書的後半部分,夾雜著作者與受刑人的書信往返、作者與外勞的互動經驗、作者想像外勞心情,以及作者自身的抒懷文。這樣的文體頗令人無所適從。若採小說體,讀者不會苛求真實性,但若是屬報導文學,讀者就會期待內容是真實且是可信的。 這本書到底是小說還是報導文學,頗令人困惑。
2. 有關資料的真實性問題。例如,作者在文中提到(頁126),自己第一次見到寧寧是2016年11月於庇護所,但作者描述TIWA工作人員如何在這之前,將寧寧從山上的民宿救援出來。作者生動描述事件發生的場景與對話過程,讓讀者誤以為作者身歷其境,但此段內容應該是由TIWA工作人員轉述。
3.
有關研究倫理。本書若是研究論文改寫,那麼作者的身份並不全然是救援外勞的NGO志工,而是研究者。資料蒐集方法包括田野觀察與訪談,受訪的對象除了受虐或罹災的外勞、監獄受刑人之外,也包含NGO工作者,尤其本書內容也揭露了NGO的內部運作。不知這些受訪對象是否都被清楚告知研究者的研究目的?本書後半部分,描述作者與受刑人之間的互動情誼,雖令人感動,但就研究倫理而言,這種互動關係似乎不平等,令人有點疑慮。作者並未說明她如何處理研究倫理問題。
4. 有關作者的身分與定位。這本關懷在臺外勞、關懷臺灣底層階級勞動人權的書,指出台灣勞動體制如何踐踏外勞人權,是對台灣社會的重要提醒。然而,如此文情並茂的書,作者卻沒有對自己如何投入此研究,以及研究過程的心得感言提出說明。本書作者的身份與動機,只有書封內頁短短幾行作說明 ,不免令人疑惑。
沒有留言:
不接受新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