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 27, 2021

走過美援與環保運動時期的環保官員:莊進源回憶錄

莊進源先生擔任環境衛生部門公職人員長達四十幾年。他在1950年投入公部門,曾經歷過美援時期,並曾在臺灣解嚴前後環保運動最蓬勃的時期,擔任過環保部門的重要首長職務,直到1991年(65歲)退休。

這本回憶錄由莊先生親筆撰寫,2012年由前衛出版社出版,當時他已87歲。本書記錄他從小到大的人生經歷與回憶,包括成長於日治時期的青少年經歷與社會觀察、經歷二二八事件與身份認同的轉變、戰後公務員生涯、台灣仍在聯合國時期擔任政府科技官員的國際活動等等。他曾經歷過的長官包括高玉樹、李登輝、李國鼎等人。

本書內容豐富有趣,可從中看到臺灣社會變遷、1950年代以來環境衛生制度的發展歷程,與公務員在體制內的能動性。本書並以內部參與者角度,為臺灣環境衛生政策發展留下珍貴的一手紀錄。

【日治時期】

莊進源先生出生於1926年,當時是日治時期大正年間,父親為宜蘭太平山地區的巡察(警察)。日治時期的臺灣警察,被賦予管理民眾生活的政治權威。莊先生還記得父親的制服、配刀,以及這個職務伴隨的紀律與執法威望。書裡也提到1930年霧社事件對警察的影響,尤其在原住民人數眾多的宜蘭山區,警察成為高度戒備的人員。

小學時期,他就讀宜蘭小學校,成績不錯,卻在中學考試時因臺灣人身份而受到差別待遇。小學畢業後,他隻身前往台北,棲身在遠親家中,在台北商工(現在的開南商工)以半工半讀及自學方式,先通過檢定取得高中畢業資格,再以18歲年紀通過總督府普通文官考試,成為日治時期總督府的公務員。

【戰後:從農村衛生、工業衛生,到環境保護】

戰後改朝換代,他輾轉進入台大化工系就讀,1947年228事件發生時,已是21歲的台大學生。1950年(24歲),他取得高考化工科考試及格資格,成為中華民國的公務員。

進入政府部門之初,莊先生擔任化工分析人員。1955年,臺灣省衛生處在美援資助下成立「台灣省環境衛生實驗所」。莊先生在因緣際會下進入這個新成立的單位。

省環境衛生實驗所的任務是配合農復會(美援單位)與省政府衛生處,負責推動農村環境衛生的改善,工作包括環境衛生調查、環境衛生工程的規劃、掘井建廁、興建糞便處理衛生工程、人員培訓等等。

莊先生在1956年到臺大公共衛生研究所接受短期課程訓練、1958年獲得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獎學金,赴日本東京國立公眾衛生院及國立京都大學工學研究院進修,取得衛生工程碩士。之後,他陸續接任環境衛生部門主管職務,負責的業務從農業時期的糞便、水肥、廁所、飲水、病媒蚊防治等問題,到快速工業化之後產生的垃圾、工業污染、環境污染等問題。他曾擔任過的重要職務包括:台北市衛生局科長、台北市在1967年成為直轄市後成立「環境清潔處」擔任科長、1971年衛生署成立後設置「環境衛生處」擔任處長、1982年衛生署將該處升格為「環境保護局」擔任首任局長

臺灣在一九七〇年代,因為快速工業化與「客廳即工廠」等政策,大小工廠林立於社區與農村,工業污染問題快速出現。此時期也是環境保護立法期。衛生署環境衛生處推動大量環境保護法案,包括《飲用水管理條例》(1972)、《廢棄物清理法》(1974)、《水污染防治法》(1974)與《空氣污染防制法》(1975)等。臺灣省政府也在1974年在省建設廳下成立「水污染防治所」,掌理水污染防治計畫。進入一九八〇年代,公害污染爭議更為頻繁,重要事件包括新竹李長榮化工廠案(1981)、大里三晃農藥工廠案(1984)、台電核四廠案(1986)、鹿港杜邦二氧化鈦廠案(1987)、中油五輕廠案(1987)及台塑六輕廠案(1987)。

在此時期,莊先生擔任環境衛生主管單位的主管,從衛生署「環境衛生處」處長(1972-1982)到衛生署「環境保護局」局長(1982-1987),是環境衛生政策的重要參與者及決策者。然而書中也提及,他在公部門工作初期看到的腐敗與缺乏效率問題,時常感受到的壓抑與不得志。

1987年環境保護署成立,1991年退休。

【少女的祈禱】

台灣垃圾車的配樂為什麼是「少女的祈禱」?起源為何眾說紛紜,甚至有一位美國學者在2019年出版的論文還以此大作文章。根據莊先生的說法,這是他在擔任台北市衛生局科長時,聽從妻子建議下而指定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醫療保健政策:台灣經驗

導讀與討論 江東亮:《醫療保健政策:台灣經驗》(第三版)。台北:巨流出版社,2007。 本書由臺大公衛學院前院長江東亮教授撰寫,於1999年出版,於2003年再版,再於2007年出版第三版(目前已絕版)。本書詳細介紹臺灣醫療政策的早期發展歷程,並提供豐富的歷史脈絡與統計數據,是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