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 04, 2021

被隱形的女性

被隱形的女性

作者Caroline Criado-Perez現年37歲,英國女性主義作家、記者。根據維基百科的介紹,她1984年出生於巴西,父親為阿根廷裔商人,擔任英國連鎖超市的CEO,母親為英國籍護理師,全家曾住過很多國家,包括台灣。作者曾發動許多有關女性權益的社會運動,在英國應該頗有名氣。

這本書Invisible Women: Exposing data bias in a world designed to men出版於2019年,中文版出版於2020,主要在討論資料蒐集與分析中的性別缺口,以及潛藏而無所不在的性別歧視對女性的影響。作者相當博學,旁徵博引,並使用很多英語系國家讀者可能比較熟悉的文學、戲劇與歷史典故,但也有跨語言與跨文化的討論。

本書有16章,分為六大部分。各章主題與內容摘要,簡要介紹如下(*註記,與職業健康直接相關)。

第一部:日常生活

1.    鏟雪:檢視交通模式、用路目的、移動模式的性別差異。討論交通相關設施是否把行人當作優先,並考慮女性的通勤、購物與照顧負荷,然而掌管交通設計的部門,女性官員通常最少。另討論到居住環境、停車位、公共空間設計、購物需求。所謂的標準,其實隱含性別差異。

2.    小便池:從廁所談起,討論衛生設施對於女性,尤其對勞動女性的影響。另外涉及的議題包括印度的衛生設施、衛生設施不佳衍生的性別暴力問題、衛生相關產品、都市規劃、公共空間與公共交通設計衍生的人身安全問題。

第二部:工作場所

3.    漫長的星期五*:討論職場與家庭負荷。女性在職業婦女通常須負擔無酬的家務勞動與照顧責任,缺乏休閒,而職業男士大都有人在家打點生活。女性工作者通常處於低薪、高勞力付出的職位。這章引用不少工作壓力流行病學研究以及勞動統計資料。作者也討論退休後的老年貧窮問題,以及退休金制度設計對女性的影響。另外討論到各國在產假、產假薪水、親職假設計的狀況,以及制度設計上的性別歧視問題。另外也提到學術界人士的高工時文化,也提到日本公司文化。

4.   用人唯才的神話:從職場的聘任機制談起,本章討論職場用人的性別問題。首先提到紐約愛樂在1970年的訴訟之後,甄選團員過程採取blind audition(用布簾遮住試奏的應徵者),讓「唯才是用」的精神更能落實。科技業徵聘人員的過程中,有許多潛藏的歧視問題,而科技業人員的離職原因很多與性別因素有關。在學術界,女性教授常被要求從事繁瑣的行政工作,也比較容易需投入比較不受重視的教學工作與低價值工作;男性作者的論文比較被引用,男性研究者也比較會自我引用。學生對男女教授的期待差異,女老師會被期待要照顧學生的情緒狀況,即使在高階職場,也比較需要負擔「類家務勞動」,影響女性研究者的學術發展潛能。作者提及一份以RateMyProfessor.com留言進行分析的報告,呈現學生對老師的性別偏見。學校教育也存在性別差異;科學領域的女性很少。推薦信內容的性別差異。女性學者也容易內化性別歧視,出現自我貶抑心態,習於扮演謙和的角色。作者主張,職場中的人事安排要能課責,並應儘量公開透明。

5.    亨利現象(出自音樂劇窈窕淑女,比喻要求女性與男性一樣的態度)*:職場的物理環境設計,包括空調溫度,通常以男性工作者為依據。作者提到女性工作者職災與職業病風險的屬性,與男性工作者不同,差異出現在很多環節,包括產業、職務、工作環境設計、職場暴露、易感受性、體能差異、生理反應等等。

6.    比不上一隻鞋*:有關職場中的暴露問題。首先從塑化劑bisphenol A談起。本章涉及工作環境中的化學危害、派遣勞工、托育、照顧、職場暴力、醫護工作者的職業安全健康、管理問題。

第三部:設計

7.     黎耕假設:有關體力的預設。相對於游耕,黎耕需要比較大的體能,需要拿舉鋤具的體力具性別差異。農業工作的性別差異。廚房設備、爐具等,與女性罹患肺部疾病的風險有關。

8.    適用男性的單一尺寸。樂器、手機、汽車、人口智慧系統、語音辨識、圖片資料庫、演算法。

9.    人山人海皆老兄。從美國擠乳器市場被Medela公司壟斷的歷史談起,談到女性專用的商品比較不受投資者重視,新興科技產品如跑步機、穿戴式設備、防止跌倒設施、改善生活的科技設施,較少考慮到性別差異,但其實女性族群的需求可能更大,例如老年獨居者女性比例較高,需求也有其特殊性。其他如機器人、虛擬實境遊戲、車輛設計、防撞設施等新產品,幾乎出自男性觀點。

 第四部份:就醫

10.  無用的藥:女性出現疾病時,遭遇的誤解、忽視甚至污名經驗。傳統醫學教育,將男性視為是人類的預設值,而女性只是在體型與生育功能上與男性有差異的生物體而已。積極檢視性別差異的醫學研究、藥物臨床試驗、疫苗研究仍屬少數。然而,女性的疾病發生、老化過程、新陳代謝均有其特殊性。自體免疫疾病,女性病患的比例佔80%。然而在醫學中,討論性別問題會被認為是不夠科學,藥物研究與教育有普遍的性別盲。

11.  楊朵症候群(Yentl是一部電影,女主角為了就學而扮男裝)。討論醫藥領域研究者與醫療體系的性別盲。女性特有的問題容易被忽視、敷衍、歧視。例子包括女性的心血管疾病、肺結核、自閉症、過動症、精神疾病、經痛、身體疼痛、受虐經驗等等。性別差異的本質被忽視。

第五部 公眾生活

12.  待利用的免費資源:有關經濟與社會政策,如國民生產毛額等經濟指標。女性的無酬勞動並沒有被記入。經濟蕭條時期,公部門節省的經費,時常轉嫁至女性工作者身上。在稅務、就業政策、兒童托育與教育政策上,性別議題無所不在。

13.  從女用皮包到男用皮夾:先從選舉中的喪屍數據(zombie stat)、青年震盪名詞談起,討論數據的真實性問題。作者指出,數據雖顯示家庭財務分配權從男性轉至女性手中,但她認為實情並非如此。在大多數家庭,男性的收入較高,男女性的消費狀況不同,從稅收指標來評估貧窮,常會掩蓋了女性特有的貧窮問題。

14.  女權正是人權:政治場域。強勢女性受到的歧視。民主制度並不公平,它歧視女性。Political abuse against women is common, Hillary Clinton is an example.

 第六部 當大事不妙

15.  誰來重建:強調女性參與權的重要性

16.  殺死你的不是天災:談災難及戰亂之中,女性的傷亡通常更為嚴重,也更容易受到暴力及不公義對待。造成傷害的,除了天災人禍,更是性別歧視的社會。

個人心得與討論:

1. 本書的優點是旁徵博引,內容很豐富,且作者本身投入社會倡議,因此在討論現象後能提出具體改進建議,從簡單的環境改善(例如增加環境安全、改善公園的設計等等)到其他比較複雜的政策制度(例如對於貧窮的界定、稅務改革)。作者引用的資料有許多直接連結至倡議網頁,相當具有行動力。

2. 不過我認為本書討論的性別不平等問題,大多與既有知識大同小異。比較具有新意的部份,應屬資訊科技與大數據分析的性別問題。書的標題也強調這部份,但其實整本書內文有關此主題的篇幅不多,有市場行銷策略之嫌。

3.本書的主要問題是,寫作結構相當凌亂,各章之間的內容相互交錯重疊,而個別章節的結構不清。另外作者引用很多英國情境與英語系國家特殊文化概念,對於不熟悉英國情境的讀者並不友善。由於並非學術性專書,因此大量引用非正式文獻,包括媒體報導、倡議團體文章,較不具嚴謹性。

讀書會討論與延伸閱讀:

1.    勞基法第49條規定女工不得於夜間工作,大法官認為違反性別平等,宣告違憲(820日公布,釋字第807號解釋)。婦女新知的官網於9/3提出聲明(https://www.awakening.org.tw/news/5629),支持釋憲案。基本上我也同意,但也不能不強調,職場安全健康不分性別的看法,也有性別盲問題,且實務上,確實讓女性勞工失去了談判籌碼。此外,夜班輪班工作型態普遍,但被IARC認為是致癌因素,且對女性的生理性傷害比較顯著,需要被關注。

2.    台灣在STEM領域的女性學生比例不高,而且逐年下降。其實整體而言,台灣投入STEM領域的學生不多,為科技發展的隱憂。

3.    學術界的性別問題,很有感。Miso 推薦Netflix影片:The Chair - At a major university, the first woman of color to become chair tries to meet the dizzying demands and high expectations of a failing English department.

4.   其他推薦:Steven EpsteinInclusion: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in Medical Research,討論將不同人口(性別、種族等)納入醫學科學研究的前因後果。Epstein的書有同時反省到,應避免將人口差異化約為生理差異,而要考量健康不平等的社會根源。可以作為「被隱形的女性」醫療篇的補充。 

醫療保健政策:台灣經驗

導讀與討論 江東亮:《醫療保健政策:台灣經驗》(第三版)。台北:巨流出版社,2007。 本書由臺大公衛學院前院長江東亮教授撰寫,於1999年出版,於2003年再版,再於2007年出版第三版(目前已絕版)。本書詳細介紹臺灣醫療政策的早期發展歷程,並提供豐富的歷史脈絡與統計數據,是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