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 16, 2022

再見啦白宮:回顧雲林水林的社區營養學研究

這部紀錄片,紀錄一段少為人知的公衛研究。

這個研究計畫的主持人,是美國霍普金斯大學的周田(Bacon Chow)博士。他的研究團隊透過「美國海軍第二醫學研究所」(NAMRU-2)與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農復會)等機構的協助,再加上美援經費,1967到1973年六年期間,於雲林縣水林鄉14個村落進行營養學研究。研究的目的,是在探討婦女懷孕期間的營養攝取,尤其是蛋白質攝取,對嬰幼兒身體發育與心智行為發展的影響。

影片的導演李建成老師在偶然的機緣下,發現自己的父親曾參與此研究,進而開始挖掘在地歷史。

這部紀錄片,紀錄導演挖掘這段歷史以及蒐集珍貴檔案資料的過程,也記錄過去工作者的回憶。

長輩們在五十年之後重聚,透過導演的穿針引線再度建立連結。影片中呈現了五十年前台灣農村的生活景象,也呈現半個世紀之後長輩們的真摯互動。導演鏡頭下的他們,圍繞在親情、友情與鄉愁,追憶過去共事的美好歲月。

從公衛發展史的觀點來看,這部紀錄片是個觸媒,可讓我們進一步探討更多有趣的公衛歷史議題。以下整理一些軸線:

1. 周田教授 (Prof. Bacon Field Chow)

研究計畫主持人周田,是台灣公衛界陌生的名字。根據網頁搜尋到的資料,周田1909年出生於中國福州,1925(16)前往美國就讀U of Illinois,為中國二十世紀前期的公費留美學生。他在1929(20)取得學士學位,在1932年以23歲年齡取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36年率先分離出抗體,之後分離出腦下垂體賀爾蒙,在生化領域成就非凡。

周田教授曾在1930年代返回中國任職,1949年返回美國,成為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衛學院生化研究領域的教授,為孕產婦與幼兒營養研究的專家。1952年,周田教授開始進行老鼠實驗,發現母鼠於懷孕期間的營養攝取狀況,會影響子代鼠的發育與行為發展。在幾年的評估後,他選定臺灣雲林水林地區進行社區研究。

周田教授在1973年九月於任內過世(63)。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檔案室有The Bacon Chow Collection專區,保存資料10箱,內容包含其專業與私人信件、研究筆記、研究資料、手稿、論文、照片、影音紀錄等等,而其中有很多資料與雲林水林的研究計畫有關。周田教授的一生、學術發展,以及為何前來台灣進行研究、與台灣學界的互動,應該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主題。

2.  雲林水林研究的倫理思考

周田教授的研究於1967年開始,為期6年,針對雲林14個村落中的懷孕婦女數百人,進行雙盲實驗對照研究法,實驗組給予高蛋白質飲品,對照組則給予口味一樣但不含蛋白質的飲品(安慰劑),並從婦女懷孕、生產,至幼兒21個月大的不同階段,進行各種測量,包括發展指標、生化檢體檢驗等等。研究進行期間,研究團隊招募了數十位台灣本地公衛護士擔任工作人員,研究計畫的負責人為翁義雄先生,之後移民至美國。

周田教授團隊在美援經費的支援下,在雲林水林興建新穎房舍,內部配置先進的設備設施,並用高於行情的薪資聘僱當地人。有幸進入美援機構任職的經理、工作人員與護理人員,不僅很滿意薪資與工作環境,也高度認同自己的工作,彼此間更建立緊密的人際連結,但他們可能並不瞭解這個研究計畫的樣貌。喝著營養品、被蒐集檢體、被觀察測量與記錄的孕婦與兒童們,既未被充分告知,更難以瞭解這個研究計畫的目的。

從當代學術倫理觀點來看,半個世紀之前的醫學與公衛研究有諸多問題。這是當時很普遍的現象。然而過了半個世紀之後,身歷其中的工作者與被研究者,似乎並未意識到自身權益在研究過程中受到侵犯。或許是好處多於弊端嗎?或許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議題。

3.  營養學研究與社會發展的連結

回顧五十年前這個由美國學者主導、資金雄厚且規模龐大的社區性研究,究竟與雲林社區產生什麼樣的連結?對台灣營養學研究或公衛政策,是否產生什麼影響?可注意到,在周田教授在雲林進行大規模營養學實驗研究的同時,台灣營養學重要前輩黃伯超教授,也在台大醫學院生化學科進行類似的研究,利用人體實驗,探討成人及嬰兒的蛋白質攝取需求。黃伯超教授團隊發表無數重要論文,培育人才,也為後來的國民營養政策提供實證基礎。美國學者與台灣學者之間不知處於怎樣的互動關係,這是令人好奇的另一軸線。

4.  史料

導演李建成老師為了拍攝這部紀錄片,四處蒐集史料,不僅大量採訪蒐集口述資料,更遠到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檔案室,翻閱與蒐集相關資料。這部影片提供許多寶貴資料,讓我們有機會了解這段歷史,感謝導演的努力。

從導演搜尋資料的歷程也可發現,台灣對於這段曾經熱鬧非凡的社區性研究,幾乎未留下任何正式紀錄,反觀美國研究機構非常重視歷史,投入相當多的資源進行研究相關史料的整理與保存。

深切期盼台灣社會能更重視歷史,不論是學術研究或社會發展,都能留下更多紀錄,以讓現在與過去能產生更緊密的情感連結。


2022年10月16日公衛學會年會「再會啦白宮」影片放映會之後,導演李建成老師(左五)、營養學前輩邱清華教授(右七)與章樂綺博士(右六),時任公衛學會理事長的陳保中教授(右八)、陽明交大陳娟瑜教授(左三)與筆者(左四),合影於台大公衛學院201教室

參考資料:

  1. 紐約時報訃文Obituary https://www.nytimes.com/1973/09/28/archives/bacon-chow-63-e-biochemist-dies-professor-helped-to-isolate-first.html
  2.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https://medicalarchives.jhmi.edu/collection/bacon-chow-collection/
  3.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影片:Dr. Chow’s lottery, Metabolic Ward for Nutrition Research, Sui-Lin, Taiwan, 1969 (8:42) https://youtu.be/ohIx7ezL5C4
  4.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影片:A mother's diet and her baby's future / produced by Film Division, Naval Medical School, National Naval Medical Center, 1972 (23:13) https://youtu.be/a6_Ua0b5H6s

 

10月 09, 2022

赤地之戀 -- 張愛玲

撰寫本書時的張愛玲大概三十出頭,已從上海移居香港,本書於1954年出版後不久她就赴美,從此未再踏上中國土地。她在自述中強調,書裡描述的故事都是真事。這是有關暴力政治如何激發醜陋人性的故事,無數生命被踐踏羞辱,就在那片有著三千年歷史的北中國土地。故事悲傷,帶著很難以承受的黑暗。

1949101日中國建國,鎮壓反革命份子並展開土地改革;19506月韓戰爆發,同年10月中國派出志願軍加入韓戰;1951年底中共展開「三反」鬥爭;19537月,聯合國軍隊與北韓軍隊在板門店簽訂停戰協議。這是《赤地之戀》男主角經歷的時代場景。

故事從男主角從大學畢業投入土改工作開啟,先目睹驚心動魄的農村土改鬥爭,再到上海親身經歷三反時期的政治風暴,再到朝鮮半島參與韓戰,最後成為聯合國軍隊的戰俘停住。

這是我第一次閱讀張愛玲。她的文字非常細膩優美,帶著蒼涼的美感。不過張愛玲自己似乎很不滿意這部小說。這本書與同時期出版的《秧歌》一樣,由於受到美國新聞處經費支助,內容又牽涉許多政治褒貶,因而帶來許多政治上的爭議。

讀了小說後,又讀了楊澤主編的《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麥田,1999),裡面收錄台灣、美國與中國文學界學者寫的評論,其中陳芳明老師的評論很不錯。從博客來的簡體版書介發現,這本論文集在2003年以簡體字版出版時,王德威的評論被刪除了,因此特地找到電子版評論(連結如下)。《秧歌》與《赤地之戀》這兩本小說確實仍是中國當權者的禁書。

我認為文學作品不應被要求背負社會責任甚至民族責任,文學作品本身也沒有必要承擔歷史解釋的責任。張愛玲對於人性的深刻刻畫、對於壓抑結構的反抗,以及想要彰顯的個人自由,是最可貴的。唯有在完全自由的國度,才有自由的心靈。

其他

陳芳明. (1998). 張愛玲與台灣文學史的撰寫. 中外文學, 27(6), 54-72.

王德威 (1997)。重讀張愛玲的《秧歌》與《赤地之戀》。《現代中文文學學報》,1(1)27-45https://commons.ln.edu.hk/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003&context=jmlc

醫療保健政策:台灣經驗

導讀與討論 江東亮:《醫療保健政策:台灣經驗》(第三版)。台北:巨流出版社,2007。 本書由臺大公衛學院前院長江東亮教授撰寫,於1999年出版,於2003年再版,再於2007年出版第三版(目前已絕版)。本書詳細介紹臺灣醫療政策的早期發展歷程,並提供豐富的歷史脈絡與統計數據,是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