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 07, 2019

中國的職業健康與社會隔離

Ho W-C, Smith A.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ocial estrangement in China. Oxford, UNITED STATES: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17.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F014111590 (台大圖書館有電子書)

本書談的是,當代中國職業傷病勞工的災後處境。作者關注的是兩種最常見也是最不可治癒的職業病:塵肺症與重金屬鎘中毒(cadmium)。作者探入職業傷病勞工每日的掙扎與對抗,目的在於揭露職業傷病受害者如何在私領域與公領域、在故鄉與他鄉,建構他們的生活,如何在既有的權力關係之下思考並感受自身的默認、妥協、反抗與抗議。本書試圖連結「治理技術」(governmentality)與受害者日常生活世界。作者試圖在實證層次與理論層次,揭露當代中國的社會邊緣族群如何在每日的生活中,面臨並認識無所不在的宰制。

前言,分七段,如下。

1.      從遠方得知這個問題Knowing the problem from afar
n   作者在1970年代出生於香港。對於中國職業傷病勞工的研究興趣,始於2004年接觸的一位友人「平寬」(音譯),後來成為他的重要報導人。平寬生於1949年,兄弟在1979年死於營造業職災,他自此投入職災權益保護工作。
n   作者介紹香港的NGO,包括the “Christian Industrial Committee (CIC) and its sub-unit the “Association for the Rights of Industrial Accident Victims (ARIAV)” functioned,以及平寬的NGO工作。香港在1990年代發生兩起重大工安事故,分別是發生在1991東莞的工廠大火,造成70名勞工死亡,以及1993年發生在深圳的工廠大火,造成87位勞工死亡。後者的工廠是義大利品牌奇哥(Chicco)的玩具製造商,此事件之後的求償運動讓香港NGO改變策略,開始強調社區結盟,並連結西方國家的工會運動與消費者運動。
n   2001年,中國政府頒佈「職業病防治法」(Law of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s of occupational diseases);20022003年又頒佈相關規則,在2004年施行。
n   20032月,中國南部爆發SARS疫情。此事件對於職業病認定,也帶來影響。因為塵肺症及鉻中毒症狀與SARS類似,許多罹病勞工在2003SARS爆發後首次接受醫學檢查,才發現職業病,讓潛藏的職業病問題浮上枱面。

2.      黑色幽默(Black humor)。此節,作者分享三個軼事(3 anecdotes)。
n   (1) 2011年。電池工廠的女工,發現血中鉻濃度超標,接受雇主以提供鈣片與奶粉等營養品作為補償,但卻成為三聚氰胺毒奶粉的受害者;
n   (2) 2012年。電池工廠的女性工程師,在自己出現腎衰竭問題之後開始關注鎘中毒問題。她向雇主抗議而遭解雇。發病後沒有使用任何藥物,她很高興地告訴作者,若使用醫師開給的藥物,可能早就死於癌症,因為中國藥品在2012年爆發被致癌物質鉻(chromium)污染事件。
n   (3) 塵肺症末期的農民工。
n   作者第一個研究問題:為何2000年以來的立法,對職業傷病勞工幫助不大?作者指出,勞工的高風險處境不只來自職場,也來自廣大的生活環境因素,包括飲食、藥物品質、農村地區社會保護資源的匱乏,後者加深職業傷病的影響。

3.      法律有幫助嗎?(Can the law help?
n   NGO「大愛清塵」的領導者王克勤指出,職災勞工要獲得補償,必須有三個必要條件:(1)要有勞雇契約(但只有5%的農民工有簽立勞雇契約);(2)要有工作暴露證明;(3)其雇主必須代表勞工,提出職業病認定申請(但幾乎不會有雇主會如此自找麻煩)。
n   作者另詢問一名活躍的人權律師黃,證實上述問題。黃曾主張由政府設置公基金,對尋求職災補償過程中的職災者提供救助。但此法案後來並未通過。
n   同上,作者提問:為何法律大量頒佈與改善,對職災者卻並未提供更多保護?

4.      對於邊陲化問題的回應(Responses to marginality
n   作者將職業傷病勞工分為四類:電池廠女性勞工(鎘中毒)、玉石廠男性勞工(塵肺)、日本榻榻米製造廠的男女性勞工(塵肺)、煤礦廠男性勞工(塵肺)。受訪對象包括:罹病者與他們的家屬、NGO工作者、醫療照顧工作者、法律專業人員、志工。
n   作者的第二個研究問題:不同類型的職業傷病勞工,如何回應他們的職業傷病與邊陲化問題,以及何以如此

5.      行動者與權力的互動(The actor-power interface
n   作者提出第三個研究問題,罹病者的社會困境,以及他們發展出來的回應策略,如何受到政治與社會脈絡因素所型塑?

6.      作者的三個研究取向(3 approaches
n   歷史的Historical (but with less emphasis in this book)
n   對抗性的,有關職業傷病的對立性Contestability (social, political and legal)
n   人類學的,探討罹病者在權力結構下的身體政治/生命經驗,權力如何在個人身體上被具體化 Anthropological (sick workers’ experiences of power in the domination-subordination analytical framework; body politics; how power is exercised through embodiment and corporeality)

7.      介紹本書各章主要內容 Outline of the book

(1)    Facts, theoretical gaze, and journeys (the story of Chang in 2009, providing background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research methods)
Ø   本章以2009年塵肺症罹病者張海超的開胸驗肺事件開展。
Ø   接著回顧中國的職業傷病政府統計數據,並檢視法律規範現況與其漏洞。
Ø   本章提出理論概念,末節介紹研究方法。

(2)    作為神怪之人的職業傷病勞工(Sick workers as homines sacri
吉奧喬·阿甘本(Giorgio Agamben1942—),意大利著名政治哲學思想家 Homo Sacer(牲人、神聖之人、分別的人),指的是被社會驅除、被剝奪一切社會與宗教權利、不被法律保護的人,但他們又被視為是不屬於世俗社會的神聖之人。阿甘本認為,這種人是最基本且沒有善惡形象的生命型態(bare life)。本書作者認為,中國的職業傷病勞工,可被視為是「神聖之人」,他們處於難以界定的模糊地帶(exist in a zone of in-distinction),處在雙重模糊狀況,他們的「雙重模糊」與被社會排除處境,與政治上的「維穩」作為有密切相關。
n   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Public and private
n   生產與非生產Productive and unproductive
n   文化常態與文化偏差Culturally normative and deviant


第二部份:對於邊陲化的回應(Part II Responses to marginality
(3)    鉻中毒女工:爭取疾病角色(Cadmium-poisoned women: contesting for sick role status
Ø   2004年,香港金山集團在位於廣東省惠州市的兩家電池工廠,發生勞工集體鎘中毒事件,有數百名女工血中鎘濃度超標。
Ø   被社會排除的現象,展現在:不被重要他人肯認、在求償過程遭受暴力。

(4)    塵肺症勞工:朝向「依法抗爭」Pneumoconiosis-afflicted workers: toward rightful resistance
Ø   本章研究的對象是受聘於中國沿海地區玉石珠寶製造廠或日本榻榻米製造廠的農民工。他們在罹患塵肺症之後,陷入社會排除處境。然而作者指出,相對於內陸地區的塵肺症勞工(第5章),沿海地區的塵肺症勞工處境較佳,雖然他們都仍都要透過「依法抗爭」(rightful resistance)才能取得補償權益,但相較之下,獲得補償的比例較高。

(5)    罹病的煤礦工:妥協的公民權 Sick coal miners: the compromising citizenry
Ø   本章的研究對象是受僱於內陸地區小型煤礦礦場的農民工。作者首先回顧「依法抗爭」文獻,接著檢視農民工如何使用法律與政治資源來行使其法定權益。
Ø   本章指出,農民工雖然認為法定行政程序是合法的,但同時卻也認為,向政府官員行賄仍是確保權益不可或缺的要素。作者提出「妥協的公民權」概念。

第三部份:Part III Sick life governed
(6)    法律作為中國政治治理的工具(Law as a technique of Chinese governmentality)
Ø   作者綜合上面三個案例的發現,提出「法律作為政治治理工具」的觀點,指出政治管理者如何利用法律,型塑職業傷病勞工的態度與行為偏好。職業傷病勞工雖然不信任法律與行政制度,但仍肯認法律制度是尋求權益的唯一途徑。因此,勞工的對抗行為或回應,包括對政府部門提出爭議、抗議、上訪、向媒體揭露、向政府官員行賄、甚至製造假病歷,都在法律框架內進行。
Ø   因此,作者指出三種職業傷病勞工回應邊陲化的行為,亦即「爭取疾病角色」、「依法抗爭」與「妥協的公民權」,均是為了獲得「合法性」(legality)。
Ø   作者最後指出,統治機制與受害者每日的經驗密不可分,而且國家權力日益增生,而未受到挑戰。
(7)    結論:中國邊緣化族群的未來(Conclusion: the future of Chinese marginality)

Chapter 2 Sick workers as homines sacri
本章分五節。
1.         處於難以界定的模糊地帶(A zone of in-distinction):從「陌生人stranger」成為「牲人」(被社會排除的人;包含在內的排除inclusive exclusion)。
ü   本節的首段指出,雖然在中國,有關職業健康的研究不少,但很少人探討職業病勞工的處境,社會對於此族群也少有同情。雖然有張海超事件,但職業病防治法明文禁止醫院進行職業病診斷,因此他的案例很難複製。何以如此,作者以「牲人」作詮釋。
ü   本節其餘段落,說明阿甘本的理論;並對於使用此理論的相關研究(美國卡崔娜風災受害者、移置民眾、遊民、毒癮者、貧窮的原住民等等)作文獻回顧。
ü   作者進一步解釋,何以職病者符合「牲人」概念,並以下面三個面向,解釋造成疆界的模糊。
2.         在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之間(In between the public and the private)
ü   職業病,是公共領域的事,還是私領域的事?常是公私不分。
ü   雖然法律明訂補償權益,但這些法律與規範的基礎是「雇主責任」(employer liablity),造成公私間的區隔變得模糊。雇主會想盡辦法「私了」或推卸責任,手段包括:不承認雇用關係、不提供健檢報告、開除勞工、強迫離職、以行賄醫師方式要求勞工離職、否定因果關係、以不實方式讓勞工接受小額補償
3.         生產者與非生產者之間 (In between the productive and the unproductive)
ü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素質」論述成為統治策略。罹患職業病,不僅被認為是身體上素質不佳,也被認為道德低劣。「素質」,成為衡量人的價值與功用的概念。
ü   職業病罹病者,被自身、家人及社會,視為沒用的廢人。未被視為是「受害者」(victim),而是被視為「異類」(stranger)
ü   造成此模糊的另一因素是,職災者通常可領取到補償或福利給付,但職業病患者卻拿不到補償,尤其是外表看起來正常的職業病患者,面臨身份認同上的模糊。
4.         文化常態與文化偏差之間(In between culturally normative and deviant)
ü   從性別觀點來看,無法養家或扮演傳統男性角色的男人,成為在文化層面上被歧視的族群。
ü   對於已婚女性而言,鎘中毒造成流產,成為影響婚姻關係與母職角色的因素。對於未婚女性而言,傾向對家人朋友與男友隱匿中毒病情。
ü   對於小孩有問題的母親,感受到公婆與夫家家庭成員的歧視。
ü   因此作者認為,在文化層面上,職業病患者被社會大眾視為「他者」,而非「受害者」。
5.         國家暴力與「例外治理」(State violence and the rule of exception)
ü   作者指出,透過社會規範與權力關係(生物政治)的有效運作,中國職病者陷入公共與私人、生產者與非生產者、順應文化與違背文化規範的「雙重矛盾」狀況,未獲得社會大眾的同情,成為被社會排除的「牲人」。
ü   「赤裸生命」(bare life),直接承受國家治理暴力,淪為「例外治理」的受害者。

Chapter 7 Conclusion: The future of Chinese marginality
本章總結作者核心關懷:被社會邊緣化的職業傷病勞工,有何未來?
第一節:再次回顧本書探討的三個主題。
(1)       何以法律的幫助不大?
ü   在中國的職安衛制度下,雇主是最主要參與者。
ü   無所不在的制度性障礙(institutional obstacles):複雜的行政程序、勞資爭議仲裁、民事與行政訴訟,等。
ü   除了上述已被NGO工作者確認的問題之外,作者採取民族誌研究取向,提出「法律本身,為政治治理的工具」的原創性看法。他藉由三個個案研究,指出法律架構,「法制與正式制度的特定疆界」(the very boundaries of legality and formality),如何框架職災勞工的態度與抗爭行動。
(2)       不同類型的職業傷病勞工,如何回應加諸於他們身上的邊緣化?原因為何?
ü   回應的形式多重,包括:隱匿自身疾病、承認疾病存在但不願尋求補償、猶疑著是否要尋求補償、努力適應新的(災後)生活、向雇主或官員提出爭議、對雇主或政府提告、向媒體揭露、對司法人員政府官員或專家行賄、上訪、製造假病歷、參與抗議抗爭、參與明顯違法的佔領國道或公部門大廳的行動。
ü   哪些因素,影響職災者的行動?
                         i.              個人層次 (individual level):疾病嚴重程度、個人意志力、疾病是否屬於法定職業病的範疇(必須有勞雇契約、兩年期限)、職災者的教育程度、職災者如何理解過去成功的案例。
                        ii.              知識層次 (knowledge level):因果關係的可辨別性。
                      iii.              社會層次 (social level):職災者的社會連結、是否有領導者。
                      iv.              政治層次 (political level):是否感受來自國家的壓迫。
                       v.              社會結構層次 (societal level)NGO、媒體的支持與否。
ü   作者從三個案例中,揭示三種抗爭模式
                         i.              尋求法定的疾病角色(obtaining an official sick role status
                        ii.              依法抗爭
                      iii.              妥協的公民權
上述,均指向「順從的反抗(conforming resistance),行動者並未質疑或挑戰結構性權力的合法性,反而使「現況」(status quo)更得以維持。
(3)       當代中國的政治治理模式,如何影響行動者與權力的互動?
ü   統治權力的幽微形式(subtle form of the power of governmentality):對於越弱勢者,國家的統治越殘酷。
ü   雙面的政府:由法治論述與維穩論述所組成
第二節『雙面的政府:法律與秩序』(Janus-faced governance: law and order
ü   2008年北京奧運之後,「維穩」措施無所不在(p156, 2ndpara;強調法治,但實際上是更全面性的社會控制(p156, 3rd para~p157
ü   職業傷病被視為「不正常」,被放置於「宣稱無法可管的情境」(in the milieus of purported lawlessness),造成職災者的生命與死亡變得毫無價值。
第三節『依法治理』與『依黨治理』(rule of law verse rule by the party
ü   決策者無視兩者的矛盾
第四節 傷病勞工的邊陲化未來
ü   在此節,作者分享一則令人悲傷的故事。郭守,66歲男性,塵肺症初期。1970年代的鐵道兵。1987年發現罹患塵肺症。2000年,14歲獨子發生車禍,疑似死於蓄意暴力。之後參與上訪抗爭。「只反貪官不反皇帝」意識型態。
ü   本章末段以NGO工作者Wang的樂觀展望作結(以20年時間,通過改善粉塵作業工作環境的法律;以20年來落實法律);不過作者的結論是悲觀的,他認為被社會排除的職業傷病勞工是沒有未來的。



11月 11, 2018

《奴工島》讀後心得


本書作者姜雯來自中國江蘇,1989年出生,曾在荷蘭就讀大學,主修商業管理。2015年夏天來到台灣,進入政大就讀廣電研究所;201610月至「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擔任中文教學志工,積極投入移工救援工作。她陪伴受虐外勞、關懷外籍漁工受刑人。

作者在20187月完成碩士論文,隨即於同年10月出版本書。本書紀錄她在TIWA擔任志工期間的工作觀察、心得,以及對外勞問題的看法。書封標示著「體制殺人如麻」,書底標示著「空喊人權的外衣底下,是以人為奴的體制...」,內容揭露台灣如何苛待東南亞移工。

作者投入龐大個人時間與感情,陪伴這些遭遇不幸的移工並傾聽他們的生命故事。作者文筆優美且具文學性,也對台灣外籍勞工制度提出許多深刻批判。29歲的年輕人,願意關注底層勞動者的處境,令人敬佩。

不過整體而言,我對本書有一些意見與疑問。

1.      有關文體。本書一開始採魔幻小說寫法,由一位枉死的外勞鬼魂作為敘事者,但在這之後,部分文體採故事體,描述外勞的遭遇,但也夾雜著TIWA工作者救援外勞過程的報導、被稱為爸爸的TIWA管理人員的個人經歷與想法,以及台灣政策與社會歷史背景等等。書的後半部分,夾雜著作者與受刑人的書信往返、作者與外勞的互動經驗、作者想像外勞心情,以及作者自身的抒懷文。這樣的文體頗令人無所適從。若採小說體,讀者不會苛求真實性,但若是屬報導文學,讀者就會期待內容是真實且是可信的。這本書到底是小說還是報導文學,頗令人困惑。

2.     有關資料的真實性問題。例如,作者在文中提到(126),自己第一次見到寧寧是201611月於庇護所,但作者描述TIWA工作人員如何在這之前,將寧寧從山上的民宿救援出來。作者生動描述事件發生的場景與對話過程,讓讀者誤以為作者身歷其境,但此段內容應該是由TIWA工作人員轉述。

3.      有關研究倫理。本書若是研究論文改寫,那麼作者的身份並不全然是救援外勞的NGO志工,而是研究者。資料蒐集方法包括田野觀察與訪談,受訪的對象除了受虐或罹災的外勞、監獄受刑人之外,也包含NGO工作者,尤其本書內容也揭露了NGO的內部運作。不知這些受訪對象是否都被清楚告知研究者的研究目的?本書後半部分,描述作者與受刑人之間的互動情誼,雖令人感動,但就研究倫理而言,這種互動關係似乎不平等,令人有點疑慮。作者並未說明她如何處理研究倫理問題。

4.     有關作者的身分與定位。這本關懷在臺外勞、關懷臺灣底層階級勞動人權的書,指出台灣勞動體制如何踐踏外勞人權,是對台灣社會的重要提醒。然而,如此文情並茂的書,作者卻沒有對自己如何投入此研究,以及研究過程的心得感言提出說明。本書作者的身份與動機,只有書封內頁短短幾行作說明 ,不免令人疑惑

10月 21, 2018

為什麼我們需要公共哲學--桑德爾

邁可‧桑德爾。為什麼我們需要公共哲學:政治中的道德問題
(Public Philosophy: Essays on Morality Issues in Politics) 

本書的英文版出版於2005年,中文版出版於2014年,收錄美國著名政治學者桑德爾(Michael Sandel)發表於1980年代至2005年間的文章共30章,分為三部分。第一部份探討的是美國選舉政治中「道德」論述的角色;第二部分收錄作者多篇公共政策評論,主要針對商品化與生命倫理等問題;第三部分則檢視政治哲學的演化,並提出作者的看法。本書出版時,美國剛經歷911恐攻事件不久,愛國主義高漲,連任的小布希總統於20033月發動伊拉克戰爭。

第一部分「美國公民生活」

13~7章寫於柯林頓總統任內(1993-2001),第2章則發表於1988年。在這幾章中,作者指出,美國當代政治人物缺乏堅強厚實的道德價值,除了訴諸愛國主義、基督教信仰與家庭價值,鮮少提出能打動人心的公共論述,因而無法滿足美國人對於道德與心靈的渴望。以下概述各章內容,並提出我的讀後心得。

1章發表的時間約在1994年,此時民主黨柯林頓剛當選總統,結束長達12年的共和黨執政期(雷根、老布希)。作者指出,美國的民主黨與共和黨即使在許多政策議題上有不同看法,但均強調「自由觀」。然而作者認為,光是「自由觀」是不足的,他認為美國當代政治論述太過重視程序上的公正公平(所謂的程序共和),卻欠缺實質的道德論述、忽略公民德行的養成;在經濟政策的討論上,只聚焦在繁榮或公平,而忽略經濟制度對公民德行的影響。他認為,經濟制度的設計,應該要能促進民主政治必要的公民自我治理能力。他批評,進步人士只關注個人自由的保障,卻刻意在價值與道德上維持「中立」、不願介入社群意識與共善價值,而造成道德論述的空洞化。他回顧美國政治發展歷史中曾以道德論述為基礎的政治改革運動,包括十九世紀後期的廢奴運動、1920年代的進步時期,以及1960年代的民權運動,並分析公民論述如何退位、民主黨如何錯失改革契機。他認為,政治論述除了自由觀之外,更重要的是,需有培養民眾自我治理的政治環境,讓民眾對公共事務有一定的認知並能激發道德使命,成為具共善美德的公民。

2章發表於1988年,此時共和黨的雷根總統任期剛結束,再由共和黨布希總統贏得執政權。本章分析的是,為何民主黨人在雷根執政8年之後,依然出現敗給共和黨的「政治災難」。作者認為,主因之一是,民主黨的政策論述未對公民自理與社群問題提出令人信服的言論。他對民主黨提出建議,包括(63~65):應學習如何表達自我治理與社群觀念(他建議向雷根總統學習如何吸納不同的道德觀,第56~57)、應改善政治體制讓地方社群有更大的公共事務參與角色、應進行經濟結構的改革以改善階層上的對立、並應將道德與宗教融入公共生活。

34章發表於1996年總統大選前後,此次選舉柯林頓總統順利連任。作者指出,柯林頓總統能善用「道德論述」,尤其強調兒童的道德問題,透過強化父權論述,避免父權主義的反對。此次大選,民主黨輕鬆打敗傳統以來很會利用道德論述的共和黨人。

5章有關禮貌問題,發表於1996年柯林頓總統連任之後。當時政壇上出現的粗鄙言論,引發公共討論。作者認為,光談「禮貌問題」是不夠的,如此反會忽略政策爭議的本質。美國出現許多倡議道德與社群意識的團體,對此現象,作者認為,真的要重振社群精神,就必須正面對抗蠶食社會結構的經濟與文化力量,包括不受拘束的市場經濟。

6章發表於1998年,正當柯林頓總統因性醜聞而受到國會彈劾之時。作者將此彈劾事件與1974年尼克森總統因水門案受國會彈劾作比較,在尼克森被彈劾時,作者為國會記者。此篇比較是個人回憶與心情抒發文,主要的結論是,當時的公民社會受到比較強大的震撼,而柯林頓事件雖引發兩黨對立,但事件本身並不重要。

7章談到1960年代甘迺迪總統曾號召公民情懷,對美國人帶來的希望。作者呼籲,民主黨人應該學期甘迺迪作法,吸收共和黨人的強項(打擊犯罪、關心福利政策的負面影響),並強化道德論述。

我的評論:

1.      上述文章雖然主軸一致,但結構卻缺乏連貫性,其實是雜文集。作者對話的對象都是民主黨人(例如,如何讓民主黨人得以重振雄風,成為進步政黨云云。頁65)。我的疑問是,為何只對民主黨人對話?作為一般讀者的美國民眾或台灣讀者,我們為何要關心民主黨人如何重振雄風?僅對政黨及政治人物作呼籲,真的有助於民主政治嗎?社群意識,要交由政治人物來形塑嗎?作者在這些文章中討論的論點,蠻菁英政治取向的。

2.      政治論述為何空洞無物?政治人物為何提不出深刻的道德或價值論述?此現象在現今的美國應該比之前更加嚴重。例如現任總統川普的語言(讓美國再度強大),很簡單,也全然以美國經濟利益為考量,卻能成功獲取多數選民的支持。現今的台灣也是如此,粗鄙語言被視為直率不做作。此現象反映的,可能是公民素質的不足,但也可能是民眾對政治道德論述的懷疑。有關公民素質,與教育制度的工具化與自利傾向,以及作者在之後章節談到的[商品化]思維,應很有關係。有關對政治論述的懷疑,是來自經驗尤其是自詡進步的政黨,卻在取得權力後背離原先口說的價值。背叛感,可能也是民眾不再相信道德論述的原因。

3.      作者對於應如何改革不公平的政體或不正義的經濟結構,或是應如何提升社群意識,提出的看法太過泛泛之談,例如,對於該強調什麼道德或價值,或該採取什麼行動,其實未見具體主張或策略。

4.     此部分文章非常美國取向,設定的讀者是美國人,而且是民主黨人;討論的議題也是十幾年前的政治,若不熟悉美國當時的政治或社會脈絡的國外讀者如我就不容易理解作者主張。令人好奇的是,這麼美國取向的書竟能在台灣成為暢銷書。

第二部分 公共政策中的道德與政治爭辯

8~14章討論商品化問題,與作者後來出版的「錢買不到的東西」內容類似,強調商品化會造成社會危害(例如社會不平等的加劇),更會助長道德層面的腐敗。作者認為,後者更需關注。
8章,作者對於美國各州快速擴張的樂透彩政策提出批評。他認為此政策助長金錢遊戲,造成道德的腐敗。他也提到,反對樂透彩的人士時常僅強調社會危害問題,刻意迴避道德問題,但他認為,如此反而造成公共道德更受貶抑。台灣的觀光賭場(所謂博弈產業)的政策論述,也可觀察到國、民兩黨政策論述的道德棄守--只要有錢賺、能發展經濟就是好政策。

9章,有關侵入校園的商業廣告,包括由企業贊助的教材以及商業廣告,作者持反對態度,他認為,商業利益會侵蝕學生的思辨能力。

10章,作者對於結合商業手法的「政策行銷」,也採取反對態度。他認為,政策與商業行銷混為一談,把公民視為顧客,將貶低公共領域的尊嚴與權威。

11章,有關運動產業的商業化問題。職業球隊,是公民認同的來源,但也是一樁生意。作者的提問是,在高度商業化的職業運動產業,如何讓凝聚社群情感的球隊,得以免除商業勢力的勒索?如何讓社區的民眾擁有球隊的掌控權?此議題,不就與公司的民主治理問題類似?後者關心的,是如何讓私人企業不僅是資本家與股東的企業,也是工作者可掌控的企業。作者對此問題的思考與政策想像,很具挑戰性,不過社會共鳴可能不高。

12章,討論名人或歷史遺物的商業化。例如,拍賣甘迺迪總統的日記或內衣,有何不妥?作者認為,此作為的適當與否,取決於物品的屬性,但至少有兩點問題值得注意,一是,將屬於公共的物品私有化,二是,將私人物品公開化。

13章,作者對於美國大學盛行的「資優獎學金」制度提出看法。美國的高等教育學費昂貴,常春藤名校都是私立的。自1980年代以來,「資優獎學金」快速增加,成為許多頂尖大學競爭優秀學生的工具。此問題,美國與台灣的社會脈絡差異很大。與美國不同的是,台灣(所謂的)頂尖大學是公立的,學費便宜,不太需要用資優獎學金來吸引學生入學;反道是私立高中與中間層級的大學,常見以資優生免學雜費來招攬學生。這樣的招生手法,有什麼問題嗎?作者認為,若我們將教育機構視為是追求真理、培育公民道德的場所,市場化做法,就可能對教育精神造成腐化。以此類推,大學以提高薪資作為招募優良學者的手段,也有問題嗎?研究績效獎金,不就是以金錢鼓勵研究?也會造成腐敗問題嗎?作者的論點,在現今高度商業化的大學環境,如何引起共鳴?

14 章談的是,應該允許付費的汙染權嗎?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汙染總量管制,是經濟學家提出的政策手段。亦即,固定地理範圍之內的汙染者,可透過市場機制,與其他汙染者交換汙染額度,如此可達成整體污染總量管制的目的,並且提高污染防治的效率。但作者認為此類政策任人厭惡,原因有三:(1)富裕者得以花錢來規避責任,造成不平等;(2)使汙染行為正當化為事業成本而免除其汙名;(3)侵蝕共同責任感(付錢請別人來做)。可衍生的是,鄰避設施的安親睦鄰補助、對危險工作的「危險加給」制度、夜班輪班工作的加給,不都是採取這樣的邏輯嗎?在道德上,有何問題?

對於上述章節,我很認同作者看法,然而,如何具體說明道德問題,是一大挑戰;此外,政策論述太過道德取向,其實容易遭受批評;例如所謂「正義之士」,時常是負面多於正面;高舉道德之旗,更容易遭受嚴厲檢視與批評。
  
第三部分非常政治哲學,看不下去,就不多說了。

10月 15, 2018

哈瑪斯之子—恐怖組織頭號叛徒的告白

本書2010年在美國以英文出版,中文版於2013年出版。作者摩薩,1978年出生於約旦河西岸,父親是伊斯蘭教教長,其父在巴勒斯坦社群中擁有崇高地位,也是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的創立者之一。摩薩從小受父親影響,他筆下描述的父親,具有宗教情懷,尊重並善待妻子,熱愛家人與同胞,是個具有道德與勇氣的人。

摩薩在1996年高中即將畢業之時因為購槍,被以色列政府囚禁;在獄中數個月期間,受到不少折磨與驚嚇,隨即被以色列國安局人員以軟硬兼施的手法,吸收成為以色列間諜。

摩薩的間諜生涯,從1997年持續到2004年年底。在這段期間,他貼身參與父親的武裝工作,親身經歷許多事件,包括以巴間不間斷的衝突、談判。摩薩替以色列國安局工作的期間,自己也經歷劇烈的認同轉變---從伊斯蘭成為基督徒、從認同父親到認同以色列與美國。2007年年初,他在以色列國安局的協助下赴美,半年後向美國政府申請政治庇護;2008年,他主動向以色列記者揭露自己的間諜經歷;2010年,這本與一位美國記者合著的書出版,當時以巴衝突不斷,此書一出版立即成為美國書市的暢銷書。

閱讀此書最主要的收穫,是對以巴衝突的內幕有更多的了解,包括巴勒斯坦人的悲慘處境、無權無勢的平民如何被自己的同胞欺凌、政治人物如何利用戰亂獲取自身政治與經濟利益、如何製造新聞操弄國際輿論、以色列如何全面監控與分化,當然也包含間諜工作的實作。對此重大國際紛爭,這本書提供了豐富的第一手歷史資料。

從社會心理層面來看,這本間諜告白,也讓人思索著「間諜」或「特務」這種工作的特質對工作者的影響。基本上,這種工作充滿欺瞞、背叛、告密、並從中謀取暴利。那些人容易被吸收?應該是熱衷於錢財、權力、社會地位的人,以及認同混亂或尚未穩固或沒有清楚信念的人。那些人特別會被鎖定?當然是決策圈內部、決策者身旁的人(阿奇補充,政治越威權與腐敗,越容易有間諜的存在)

本書後半部分,作者不斷闡述他對基督教的見解,讓一本揭露中東政治社會衝突的個人生命史,成為基督教傳教書,我認為是一大敗筆。作者似乎認為以巴衝突可以透過基督教教義來化解,這點我頗難以認同;他對伊斯蘭的許多負面評論也令人有點不安,我想他所批評的激進伊斯蘭,應該無法代表所有伊斯蘭吧?

Amazon網站上的讀者評論很多,其中有不少負評,包括上述,他對宗教的偏頗見解、不當以宗教來解釋本質為政治衝突的中東問題。另外也包括:認為作者英文文字能力不佳、故事敘述流於流水帳、缺乏真實人性的描述、認為作者認同加害者(以色列)、認為作者誇大吹噓自己在以色列國安局的角色、指出本書有不少內容不符合事實或不合理、認為作者過度迎合美國主流論述、認為作者高調揭露對於仍在巴基斯坦的家人造成傷害。作者身為間諜的道德問題,包括從中獲利的事實,也是被質疑的。有些評論者認為,本書有不少是虛構。負評很多,會不會太過頭了呢?

我同意大部分負評,但也覺得不應這麼嚴厲。畢竟作者自己撰寫的傳記,本來就會有選擇性詮釋,所有自傳不都是如此嗎?作者並不完美,不應苛求他要堅強勇敢又有智慧。作者作為巴勒斯坦人,身處哈瑪斯核心,在父親的光環下,應有許多來自外在與內在的困頓。作者的經歷令人同情,也很精彩,是很有價值的一本書。我想對於作者自身而言,書寫本身,也是反省與心理療癒的歷程吧?

9月 14, 2018

看不見的職業病?黃百粲醫師的提醒

鄭雅文

職業醫學專科資深醫師黃百粲醫師日前於「中華民國環境職業醫學會會訊」,以「台灣:一個依然看不見職業病的國家- 大數據的膚淺、謬誤、與傲慢」為題發表系列文章,分析台灣職災補償政策三大重要議題:(1)台灣的職業病是否真有低估問題;(2)台灣的職業病診斷認定與鑑定是否過於嚴謹;(3)勞保耗用健保資源是否真實。

針對第一個問題,台灣的職業病是否低報?

黃醫師認為部份學者(包括本人),僅以單一指標「職業病補償率」做國際比較,得出台灣職業病補償率太低的結論,太過輕率。因此,黃醫師依暴露類型將職業病區分為化學性、物理性、感染性、人因工程性職業病,又依疾病類型區分肌肉骨骼疾病、肺病、皮膚病、癌症、腦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作國際比較。他另輔以對台灣產業變化的推測,得出以下結論:

(1)       化學性職業病應無明顯低估的情形;
(2)       物理性職業病(但其實僅針對聽力損失做討論)嚴重低估,但屬情有可原;
(3)       感染性職業病可能低報,但此類疾病發生率低,因此影響不大;
(4)       人因工程性骨骼肌肉系統職業病,我國的認定件數在比例上不輸於日德,而法國太過寬鬆,並不可取;
(5)       職業性肺病,應有低報問題,但程度如何並不清楚;
(6)       職業性皮膚病,應有低報問題,但只要採取適當措施,可增加通報數;
(7)       職業性癌症雖少,但不一定有嚴重低報;
(8)       職業性腦心血管疾病並不存在低報情形;
(9)       我國在職業性精神疾病上已屬前衛,不存在低報情形。

對此,筆者認為,黃醫師用來作比較的台灣數據,是勞保職業病現金給付人次,及職業傷病管理服務中心通報人數的加總,但這兩種資料,屬性截然不同,如此加總(但肌肉骨骼疾病又不加總),是有問題的。此外,其他國家的職業病分類方式並不一致,以台灣的RCA員工罹癌訴訟案為例,此類疾病可歸為[化學性職業病],也可歸為[職業性癌症]。黃醫師的國際比較,資料來源不同,分類方式也不一致,其實難以得出結論。黃醫師另強調,台灣的[慢性化學性職業病]幾乎絕跡,但2018年8月最高法院的判決,認定262位員工罹患職業病,其實即屬[慢性化學性職業病]。

對於第二個問題,台灣職業病診斷、認定與鑑定,是否過於嚴格?

           黃醫師指出,目前向勞保局申請職業病保險給付的案件中,有一半案件有檢附由十大職業傷病診治中心或網絡醫院職業醫學專科醫師開立的職業病診斷書,對於這些申請案例,除非勞保承辦員發現明顯瑕疵,已完全免審,因此有90%逕予通過;而另一半申請案件,因為沒有職業病診斷書,因此由勞保特約醫師審查。黃醫師強調,後者的申請主張[千奇百怪],另外黃醫師也提到,台灣的勞工擁有11個層次的[主張或上訴]機會。他並強調,勞保特約醫師的專業審查,是決定申請者是否可獲得勞保職災給付的重要把關機制。

除非是內部審查者,外部人士很難了解上述資訊。建議勞保局應對外做更多說明,例如有多少案例送入審查?哪一類申請案最容易有弊端?所謂千奇百怪的主張究竟為何?以及如何改進申請或審查流程?

對於第三個問題,職業傷病衍生的醫療費用,是否存有轉嫁由全民健保支付的問題?

         黃醫師並不認為。他反指出,許多不應被視為職災醫療的費用,反而由健保支付,因此有許多「健保耗用勞保」的問題。

黃醫師並提醒,「若干企業遭勞工無理糾纏之慘烈,職安署與勞保局皆有案可稽。」黃醫師批評的,有不少來自本人研究團隊或個人發言,筆者將虛心檢討之後再加以回應。上述議題,也期待關心職業傷病問題的朋友共同深入探究與討論。


l   黃百粲,台灣:一個依然看不見職業病的國家- 大數據的膚淺、謬誤、與傲慢。中華民國環境職業醫學會會訊」系列文章(1/3~3/3)(2018)。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5UBiEtqgwBXzOkJ78ei-blYM5U_1RScG?usp=sharing
l   陳保中、潘致弘:職業災害通報及職業傷病鑑定制度研究。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研究報告(2017)。https://laws.ilosh.gov.tw/ioshcustom/Web/YearlyReserachReports/Detail?id=4948
l   有關「職業促發腦血管及心臟疾病之認定參考指引」之修訂,鄭雅文書面意見(2018/1/25)。https://ph617.blogspot.com/2018/09/2018125.html
l   有關「勞工職業災害耗用健保資源之現況與未來改善建議」,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向勞動部提出之政策建議(2018/9/10)。http://www.tyhma.org.tw/upload/news_files/file_upload/1536635951_612.pdf

研究的技藝:研究、閱讀與寫作 (鄭雅文整理)

Craft of Research是經典書籍,歷久彌新。英文很好讀,網路可以找到電子版。 以下融合三個參考文獻(見下)作簡要介紹。 1         前言 為什麼不能僅止於廣博求知,而還要主動提問並進行研究?研究的價值為何?研究工作時常會遭遇困境,且需要龐大耐力與耐性,因此在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