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 11, 2018

改變每個人的3個狂熱夢想

Utopia for realists: and how we can get there, by Rutger Bregman (2016) 《改變每個人的3個狂熱夢想》(中文版,2018) 

作者Bregman是荷蘭籍專欄作家,不到30歲,就已出版了4本書。本書在2016年出版,立即成為暢銷書,被視為是「無條件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 UBI)社會運動的重要著作。

作者旁徵博引,提到很多健康相關議題,包括貧窮與疾病、工作與健康、健康不平等、健康指標的國際比較、自動化趨勢下的結構性失業問題,以及當前蔓延全球的青少年心理疾病問題。

在第一章作者指出,當代社會強調的「自由主義」已成為空洞化的意識形態,所謂「做自己」與「追求自己的熱情」的自由,已成為空洞化的自由。人們反對集體主義與威權式的壓迫,卻對於享有完全自由的「市場」與「商業利益」保持中立、缺乏批判。他鼓勵人們追求理想,他認為理想的未來世界不是理想的實現,而是「想像與希望仍然存在且活躍的世界」。

在本書最末一章,作者批評左派人士太弱勢而且太文青,不過是認同落敗者的知識貴族,只會批判卻無法提出改革策略。他認為應該要重新建立理想,要勇敢提出「大政治」改革理念,並付諸政治行動。就這最後這節的內容,本書可歸類為勵志書,特別是寫給陷入虛無主義或失去人生奮鬥方向的左派年輕人。

另外作者也指出,川普的崛起與歐美人士被集體主義吸引,是當代的警訊。

作者鼓勵讀者投入的三個夢想分別是:消滅貧窮、降低工時、消弭國界。

如何消弭貧窮?作者認為貧窮就是缺乏現金,要消弭貧窮,解決策略就是發現金。對於此問題,作者主張推動「普及性的基本收入/無條件基本收入」UBI。這本書有一整章在討論「史賓翰連法」,作者認為「史賓翰連法」就是「基本收入法」,他認為該法是成功的,但他說,不論左派或右派包括博蘭尼在內的許多大師,都被查德威克(Chadwick)1832年寫的報告書誤導,而被誤認史賓翰連法是失敗的;他說,這樣的誤導,導致美國1960年代的社會福利改革功虧一簣。

這位作家如此批評博蘭尼的經典著作,真是令人吃驚(也不太能認同)。博蘭尼的《巨變》有一整章(第七章)在討論英國1795年頒布的「史賓翰連法」(Speenhamland Act),博蘭尼認為該法是惡法,加速勞動階級的貧窮化。

我覺得這本書不怎麼樣。

5月 27, 2018

基因工程時代的新優生運動:閱讀《美麗新世界》與《訂製完美》

英國小說家赫緒黎(Huxley)1932年出版的《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書中,描繪未來的烏托邦世界。在新世界中,統治者透過生殖科技、睡眠學習與心理制約機制,大量生產出規格齊一的人類。這些生產線製造出來的非胎生人類,依據統治者的設計而有著不同的外貌、心智能力與意識,他們高度認同新社會的秩序,並熱愛被賦予的社會角色。在基因工程設計與藥物麻醉下,人被制約了,但卻是單純幸福的。

赫緒黎在寫作《美麗新世界》之時,是全球性經濟大蕭條時期,失業與貧窮問題蔓延,此時期也是優生運動發展最蓬勃的時期。試圖透過科學方法改造人類品種、提升集體福祉的優生學思維,其實並不僅限於少數種族主義者或政治狂熱份子,而是許多科學家、政治人物、企業家與社會改革者(包括民權運動者W.E.B. DuBois)共同的想法。

早期的優生方式主要為「選擇性生育」(selective breeding),亦即,鼓勵優秀人種生育,限制不良人種婚育。美國印第安那州在1907年首先頒布強制結紮法,對象是精神疾病患者、罪犯、窮人;1927年美國最高法院確認,國家為了保障公共福祉而對精神疾病收容機構的患者執行強制結紮,並不違憲(Buck v Bell 1927)。至1930年代中期,德國納粹政府積極推動優生運動,推估在1934年至1937年期間,執行了40萬個強制結紮案例,主要對象為先天性疾病患者與精神疾病患者。進入戰爭期,德國納粹的優生運動演化為大規模的種族屠殺,自此讓「優生」一詞背負惡名。

優生運動在二十世紀中期造成的災難,主要是來自集體主義式的壓迫,以及對社會弱勢者的迫害。

然而,若將集體主義、歧視、不平等、強迫等因素排除,若能確保當事人有充分的自主權保障,這樣的優生學,是不是就沒有問題?人類既然能透過科技,讓生活更舒適更幸福,那能不能也透過基因科技,訂製更健康、更完美或更符合期待的下一代?父母親有沒有選擇或設計子女基因的自由權?當優質基因成為商品,國家政策如何規範基因市場的商業行為?這是桑德爾Michael Sandel 在《訂製完美》(The case against perfection)一書中思索的問題。

書中提到的例子是,一對天生失聰的同性戀伴侶,以人工生殖方式,刻意生出了一位天生失聰的孩子。

自由主義者會支持父母親的自由選擇權,前提是這個選擇權不會增加整體社會負擔,不傷害被設計出來的孩子,也不侵害其自主權。但桑德爾反對此論點,他認為,即使有此前提,自由主義的優生學仍是享有特權的父母得到想要的子女,因此會造成社會不平等。桑德爾進一步引用哈伯瑪斯的觀點,認為基因工程不但違反「被設計的孩子」的自主權,更重要的是將破壞親子間「自由平等的對稱關係」,因為他認為,人的出生必須是自然的,而非人為操作的結果,一旦被插手設計,即有被控制的問題(113-117)。反對者可能會說,孩子本來就沒有多少選擇,例如,被生在什麼樣的環境,有什麼樣的父母,其實也沒有選擇。但至少,這樣的狀況並不是透過科學科技方法操弄下的結果。

在第五章,桑德爾闡述他反對基因工程的道德論點。他認為,基因工程將改變人的道德觀,包括對自然的謙卑、對於不幸事件當事人的責任、對社會團結的看法。

桑德爾雖然反對基因改良,但支持幹細胞研究。本書最後一章主要在駁斥「胚胎是人」等反對論點,強調幹細胞研究對生物醫學的貢獻,也指出政府應規範的面向,包括,禁止無性複製人類、胚胎在實驗室成長的時間限制、精卵的商品化限制等等。

生殖醫學的發展,改變了人的「選擇權」範圍。以前不可能的事(例如停經後婦女還可以懷孕生子),現在變成可能。選擇權的增加,或許是福祉,但或許也不盡然。生殖科技的發展,伴隨的商品化、階級化與社會不平等問題,是比較容易被看見的。較不顯明的倫理面向的改變,如桑德爾所言,則可能影響深遠,將改變人們對生命的看法。

4月 15, 2018

絕望工廠 日本:外國留學生與實習生的現代奴工實錄

絕望工廠 日本:外國留學生與實習生的現代奴工實錄(日文版,2016;中文版,2018)
作者出井康博為獨立記者。本書揭露的是外國留學生與實習生在日本的處境。作者指出,日本政府以促進國際化與國際交流為名,自2008年以來積極推動「三十萬留學生計畫」,但真正的目的,其實是為了便宜好用的勞動力。
作者認為,留學生與實習生在日本淪為被剝削的奴工,政府政策是壓榨結構的最上層。作者對留學生與外籍勞工處境進行深入調查,更精彩的是他對政府政策的分析,以及對日本官僚與政客豪不留情的嚴厲批評。
根據本書資料,日本的外國留學生人數在近幾年來成長快速,在2015年達25萬人左右。在2010年之前,留學生以中國籍比例最高(約60%),其次為韓國,但近幾年來越南籍學生人數暴增,已近5萬人。何以會有如此快速的成長?
日本政策不允許外勞,對移民也非常保守。對於外籍勞動力的需求,轉以留學生與實習生政策作為包裝。作者控訴,促成近年來留學生快速增加的利害關係者,包括招不到學生的偏鄉大學、黑心的日語學校、急需廉價勞工的事業單位、覬覦仲介暴利的政商集團、貪婪的政客,以及不願面對現實的日本政府。出井康博揭露的社會黑暗面,令人震驚。令人好奇的是,他出版此書是否遭遇什麼打壓?不過,可以如此批評政府,顯示日本真是亞洲地區最有言論自由的國度。
本書揭露的黑心產業結構相當驚人,除了有關越南勞工狀況的深入報導之外,作者也對日本外籍看護政策(第4章)以及日裔巴西人的流動與適應問題(第5章),提供有趣的分析。有關外籍看護,作者推崇德國模式,不過他認為日本的看護產業可能會[台灣化]。本書對於日本當代社會問題提供豐富的報導資料,很具可讀性。
台灣正面臨人口老化與勞動力全球流動的衝擊。勞動政策如何面對外勞與移工,人口政策如何處理移民,教育政策如何看待與規範國際學生,也是台灣必須正視的問題。有關外勞,台灣應該也有許多黑心內幕吧?不過好像還沒看到像這樣的深入報導。

4月 07, 2018

赤腳阿元 -- 瞭解日本原爆受害者的漫畫

讀書會朋友介紹的漫畫《赤腳阿元》,一套共十冊,趁著連假讀完。很震撼、很值得推薦,只是場景很淒慘、故事很沉重,閱讀之前要有一些心理準備。

這是作者中澤啟治的自傳體漫畫,發表在1970年代。作者透過男主角阿元,紀錄他親身經歷的廣島原爆,以及身為原爆受害者在戰後多年後仍受歧視的處境。

故事首先描述1945年日本即將戰敗前夕的社會場景,包括政府對全體社會的動員、對反戰者的迫害、用軟硬兼施的手法迫使年輕人加入特攻隊、對沖繩血腥戰役的美化論述、一般日本民眾對朝鮮人的歧視。軍隊內部的虐待,導致士兵走上自絕之路,死者家長卻還以榮眷身分迎回戰士骨灰,也令人感慨。

194586日,美軍於人口密集的廣島市中心投下原子彈,阿元與家人經歷的悲劇,也是數十萬人經歷的悲劇,不僅是家破人亡與身體心理的創傷,也是人性最卑劣無情黑暗面的揭露。

作者透過阿元,對日本天皇及軍部高層提出毫不猶豫的強烈控訴,他控訴掌權者為了個人慾望與利益,將這個國家帶入戰爭,他明白指出,挑起戰爭的日本天皇與下令投下原子彈的美國總統是最大尾的罪犯,但這兩個敵人卻在戰後很快和好,互不追究責任。淪為難民的原爆受害者不但未受到照顧,還被美方當成研究對象,被紀錄被觀察,但卻沒有得到任何醫療救助。這點在Shibusawa 的《美國的藝妓盟友》一書中也有記載(https://nanmu123.blogspot.com/2017/05/blog-post.html)Atomic Bomb Casualty Commission(ABCC)的作為,應該要在研究倫理黑暗史上被計上一筆吧。

作者描述日本社會對原爆者、難民、窮人與顏面受損者的歧視。想想我們自己的社會,不也是如此嗎?災難造成的社會失序與大批孤兒,是滋養黑社會的養分,這在許多戰火不斷的國家也是普遍的社會問題。

作者的反戰思想,以及他對日本天皇、國歌君之代,以及軍國主義的強烈控訴,不知日本社會如何反應?查了網頁資訊,據說這套漫畫在日本長銷40年,日本的家長和學校老師都會鼓勵小孩閱讀,好像也翻譯成二十多種語言,英文版2004年就已出版。但離日本很近的台灣,反而一直到2016年才出版繁體中文版。聽書店老闆說很少人讀,好像是滯銷書。其實非常好看,可以很快獲得許多社會歷史方面的知識。曾被卡爾維諾的《被切成一半的男爵》嚇到的阿奇也很快看完這10本漫畫,對血腥畫面沒有負面反應,很值得推薦給兒童青少年閱讀。


2月 20, 2018

女誡扇綺譚(1926)

佐藤春夫(Satou Haruo1892~1964),日本詩人、小說家與評論家,成名於思想蓬勃的大正時期(1912~1926)。因與好友谷崎潤一郎的妻子千代子發生戀情,在1920年,帶著抑鬱的心情獨自來到台灣旅行。之後寫下一系列有關台灣的文章,包括發表於1926年的中篇小說「女誡扇綺譚」,收錄於2002年出版的《殖民地之旅》(邱若山翻譯,台北:草根,2002)


在「女誡扇綺譚」中,佐藤描寫
1920年代的台南:

『在現今的安平古堡附近,用上好磚材建造且相當氣派的西式洋樓櫛比而立,但已成了無人居住的廢墟;周遭的房舍小而老舊,也空無一人;上了高塔,眼前是一片黃褐色的泥海,重重疊疊的細碎濁浪不斷推擁而來

「禿頭港」(現今台南市中西區海安路與神農街)附近,則是填埋沼澤的垃圾堆,暑熱的蒸燻下臭氣衝鼻令人作噁的郊區;貧民窟似的地方,矮小簡陋的房子雜亂而擁擠地連接著,但這裡坐落著一棟崩毀的大宅。』

佐藤以沈氏大宅為主軸,把阿婆口中的故事加上自己參訪廢宅的見聞以及後來發生的奇異自殺事件,寫成一篇具浪漫色彩的中篇小說。

原來,沈氏家族在腐敗官員的支持下,以強取橫奪的卑鄙方式取得台灣中部廣大田地,還曾為了搶奪老寡婦的田地,用水牛拉動大犁蓄意將抗議的老婦鏟死田中。後來沈氏家族棄農從商,來到清朝時期的台灣第一大港台南,來回海峽兩岸從事貿易,最興旺的時期曾有50艘大船。不過在一次颱風中全員覆沒,之後家族快速沒落

這篇小說風格奇特,內容夾雜著故事、紀錄、個人感想、評論。我認為這篇小說最有趣味的部分是作者筆下的台南風貌,在故事描述方面,則顯得粗糙簡單。就像作者自己在文末寫到,他在這段期間,因為無法忘情心中的女人而不停喝酒、活著不愉快…。這篇號稱小說的文章,讀起來就像是個失意酒鬼的抒情文。不過在字裡行間,也透露著日本殖民者看待台灣社會另類文化的態度。



2月 19, 2018

憤怒的葡萄 (Grapes of Wrath) -- Steinbeck

這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史坦貝克(John Steinbeck)發表於1939年的長篇小說,描寫美國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南方奧克拉荷馬州的裘德(Joads)一家人的遭遇。

裘德一家務農,祖先有人參加過美國的獨立戰爭,也有人參與過十九世紀的南北戰爭,在西部拓荒時期,父祖輩從印地安人手中搶下土地,是移居新大陸已有好幾代的在地美國人。

1930年代,他們家遭遇乾旱與沙塵暴,農作物被毀,迫於生計,只好將農地抵押給地產公司,成為佃農之後,農地卻被地產公司賣給大地主,農地旁的家屋被開進農田的耕耘機故意撞毀,一家人走投無路,只好買一輛破車,與類似遭遇的數十萬農民,踏上前往加州的旅途。

他們辛苦跋涉後終於到了加州,卻發現陷入更艱困的處境。加州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勤奮的小農種出各式各樣的農產,但農業已成為工業,熱愛農業的小農已被大地主與大財團取代,外來的移工不斷湧入,削價競爭,使季節性農業工作的薪資越來越低,更可怕的是,國家站在貧窮移工的對立面,警察成為保衛資本家的打手,他們放火燒掉移工的破爛家屋,捉走同情勞工的異議份子,寧可燒毀產量過剩的農作物也不願意施捨給飢餓的窮人;在地的加州人用歧視性言語,辱罵著來自貧窮南方州的農民即便這些移工說著流利的英語,其實是道道地地的美國人。

這部小說像是報導文學,描繪1930年代美國境內移工的處境;這部小說也像是作者的政治控訴,批判唯利是圖的貪婪財團政客以及他們建立的剝削體制。據說書中描述的情節太過寫實,出版後馬上引起社會關注,此書還一度被視為有共產主義思想,而在美國成為禁書。

我喜歡書中那個母親角色,她勇敢堅強,是整個家庭的暖爐;我喜歡那個困惑的前牧師,他不再讚美上帝,卻真真實實地愛著人類,願意為別人付出;我喜歡作者的文筆,帶著悲傷與憤怒,對弱者充滿同情,描述醉漢醉生夢死那節尤其動人(23)。不過有些章節就十分枯燥冗長,像是寫景寫動物還有描寫烏龜的那一大段。

書中描述的移工處境,在80年後的現今,仍在各地發生,而且規模越來越龐大,衝突也未見削減。台灣也有不少年輕人遠赴澳洲,像書中描述的,成為季節性的臨時農工。

努力工作,不見得能得到合理酬勞,這在移工身上更是明顯。在目前的全球經濟制度中,有些人的利益,是不合理的。希望勞動是公平的,不要有剝削,不論是在地勞工、來台的外勞、遠赴其他國家工作的台灣勞動者,或是在其他國家的勞動者。

2月 16, 2018

人鼠之間 (of Mice and Men) -- Steinbeck

陽光明媚的大年初一,讀史坦貝克1935年發表的中篇小說「人鼠之間」(of Mice and Men)。加州出生的美國作家史坦貝克,經歷過1930年代的大蕭條,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過記者,關心社會底層,屬社會寫實派作家。他在196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本書,被認為是獲獎的代表作。

兩個一無所有的男人,從一個農場流浪到另一個農場,心中巴望的不外乎是賺一筆錢,能擁有自給自足的一小塊農地以及安穩的房舍。對於許多打工族而言,酒、賭與嫖,是無法脫離貧窮的陷阱,但對主角喬治而言,必需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朋友藍尼,才是他難以逃脫貧窮困境的障礙。但藍尼既是他追求夢想的障礙,卻也是他現實生活的意義,以及未來美好生活想望的一環。

像兒童般的藍尼,重複地訴說著那個一聽再聽的夢想,「有火爐可以烤火,有鮮奶可以喝,下雨天,聽著雨水從屋簷滴下來,我們就這麼舒舒服服地坐著...」。再平凡不過的生活情境,竟是流浪工人難以奢求的想望。

一聲槍響,終結了貫穿這個故事的主旋律---那個有田地、有牲畜、有溫暖小火爐、有溫情、能免於窮困與壓迫的生活想望。

作者讓主角喬治親手結束這個夢想,說是別無選擇的,是迫不得已,或許真是如此,但也著實令人感嘆。故事的結局太悲涼,太錯愕,令人難以接受。

從故事的情節,可窺見1930年代美國西部勞動階層的生活處境—飢餓、貧困、種族歧視、私刑,以及一直到現今仍存在的槍枝氾濫問題。令人動容的是,在艱困生活中,有些人仍抱持著希望,仍有著願意照顧別人的情懷。

這是一部充滿感情的小說。

研究的技藝:研究、閱讀與寫作 (鄭雅文整理)

Craft of Research是經典書籍,歷久彌新。英文很好讀,網路可以找到電子版。 以下融合三個參考文獻(見下)作簡要介紹。 1         前言 為什麼不能僅止於廣博求知,而還要主動提問並進行研究?研究的價值為何?研究工作時常會遭遇困境,且需要龐大耐力與耐性,因此在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