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 29, 2020

漁業工作的職安問題與雇主責任

本週支援了三場由新事社會服務中心主辦的座談會,分別在萬里、金山、淡水,目的是向外籍漁工的雇主,說明漁業工作中的職安問題與雇主責任。漁業工作型態多元複雜,藉此三次座談,初步了解漁民們對於漁業勞動與職安問題的看法。



根據漁業署的統計(2018),台灣從事漁業從業人口有32.6萬人,其中大部分屬沿岸與近海漁撈業佔66%,其他依序為內陸養殖佔21%、海面養殖佔6%、遠洋漁業佔5%左右。漁業工作者不論事業單位規模,均屬強制加保勞保的對象,勞保統計顯示有28.3萬人以漁民身份投保勞保。



在外籍移工方面,台灣於1992年開放外籍漁工/船員,區分為境內聘僱與境外聘僱兩類。前者由勞動部管轄,適用國內所有勞動規範,薪資為最低薪資以上;後者由漁業署管轄,與國內法脫鉤,薪資大約是境內漁工的一半。

根據20204月底的統計,境內聘僱的外籍船員有12,226人,以印尼籍最多有9,190(75%),其餘依序是菲律賓籍1,626(13%)、越南籍1,379(11%)與泰國籍31人。境外聘雇的外籍船員則有2萬多人。

近年來「報導者」針對境外聘僱漁工進行深入報導,但對於境內外籍漁工的狀況,除了梁莉芳(2019)的社會學論文之外,少有其他研究。

三場座談會的出席者均為雇主,另有一兩位漁會工作人員,並無仲介業者。雇主本身也是實際投入漁業勞動的漁民或其家屬,另有一名雇主本身也在國外公司擔任受僱船員。有雇主表示,他們經營20-30年都沒發生過職業傷害,大家都做得很好也都有遵守規定,這次上課內容不符合需求,大家都很忙碌,這次講習是在浪費大家的時間。但也有雇主提到工作負荷高,需熬夜,有手拉傷、睡眠不好等問題,他自己曾經因工作受傷,但並未使用勞保職災給付。

以下整理雇主意見,分為對政府、對仲介,與對外籍漁工:

I.       對政府的看法與建議

1.     勞基法限制工時不合理:漁工不是出航了就一直做事,而是船開到定點才開始做事,等待的時間不應該算成工時;漁業工作狀況特殊,不應以天作為工時的計算單位,應該改以每個月總時數或是整月平均每日時數來評斷是否有過勞問題;船員出海通常為看海象與工作狀況,雇主會讓船員找時間休息,如果真有過勞問題,船主一直在工作,會比漁工更早過勞;漁業工作需24小時備勤,如果半夜漏水,當然要起床做事。

2.      勞動局檢查出勤記錄不合理:漁業適用勞基法84-1責任制,但仍需填寫出勤紀錄。有雇主指出,外籍漁工不會填寫出勤紀錄或不願意簽名,大部分雇主與受僱者看不懂英文,有些受僱者不識字,要填報工時紀錄實有困難。

3.    漁業工作具有特殊性,不應適用目前的職安法,而需要一部職安專法。勞動部訂定規範之前,應要先到漁業工作場所勘查,了解法規的適用性,例如說要貼安全標語,有些漁船(例如舢舨船)根本沒有地方可貼。

4.      建議政府為漁業工作設計職安教材與法規,且越簡單實用越好。

5.      漁業經營者需要職業安全衛生管理證照資格,但漁民的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很難取得證照。認為安衛管理師的考試內容太困難,而且都考一些適用工廠但不適用漁業的考題。

6.      很多規定一直在變,有新規定一定要先宣導。

7.      希望政府能輔導漁船自動化,以減少人力需求。

8.     最近得知印尼政府的新規定。申請印尼移工的培訓費用、食宿、機票費用,原本由移工自行支出,變成要雇主負擔,新聘一個印尼移工就要多八萬元。雇主認為這筆費用不應轉嫁到雇主身上,臺灣政府應該要跟印尼政府協商。漁民屬弱勢團體,「我們根本沒有什麼團體,漁會也不會幫我們處理」。

9.      希望外籍漁工在上工之前,能由政府能提供培訓,包括繫船、求生、逃生、滅火、急救、衛生等講習課程。國外漁業公司都會要求船員具備急救技能,但台灣沒有要求。

10.  有雇主提到,他有提供防護用具給漁工,但是漁工不會使用,雙方溝通有困難。

11.  希望政府提供補助經費,加強外籍漁工的健檢管理。

12.  政府的處罰不合理。明明是仲介的責任,卻處罰雇主。某雇主發言,說他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船員從甲船被調至乙船,被勞動主管單位發現後開罰數十萬,至勞動部申訴後不被採信,白白損失一大筆錢。強烈懷疑勞動部偏袒仲介。

13.  外籍漁工逃跑不罰漁工卻罰雇主,但雇主並無過失。

14.  有雇主發言,主張漁工若沒有發生勞保事故,政府應該要退還保費。

II.      對於仲介的看法

1.      漁工若發生傷病問題時,都是通知仲介前來處理。如果漁工需要有人照顧,仲介也會幫忙叫其他外籍漁工過來幫忙照顧。

2.      仲介的問題很多,有幕後操作問題。

3.      漁民沒有能力得罪仲介。

4.      現在的仲介費比以前貴很多,現在要2萬多,有的要7萬。

III. 對於外籍漁工的看法

1.      多位雇主提到,外籍漁工的個人衛生習慣不佳。

2.      漁工一個月27K還包吃包住,但他們動不動就跟雇主要求給獎金。

3.      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更找不到新勞工,目前是勞工挑雇主的狀況。

4.      漁工可以選擇換船主。不同船之間的工作情況以及福利獎金都不太相同,當漁工覺得在原本的船工作太辛苦、漁獲量不好或獎金不夠多時,就會裝病、逃跑或是向仲介要求要換船主。跑遠的漁船因為太累,時常請不到漁工。

5.      有雇主提到,若一直讓漁工有換船的選擇而非遣送回去,會導致漁工故意擺爛。

 








7月 29, 2020

那些年,我們一起探究石綿的健康危害

 緣起 

2014年八月,我至德國法蘭克福參加「職場安全與健康會議」(World Congress on Safety and Health at Work )。這是由國際勞工組織、國際社會安全協會與德國災害保險局(DGUV)合辦的國際會議。在其中一個以石綿為主題的場次,初次見識到石綿問題的當代性與政治性。

ILO、WHO、ISSA等國際組織都公開宣示應全面禁止開採並全面禁用石綿產品。過去主要的生產國加拿大,也已宣布停採,但目前的四大石綿開產國(俄羅斯、中國、巴西、哈薩克)仍大量開採,從中獲取龐大商業利益。 

此場次的一位講者來自Building and Wood Worker’s International(BWI)。這個國際性勞工團體主張全面禁用石綿,但講者在發言時,不斷被坐在下面的俄羅斯、烏克蘭與辛巴威代表打斷,他們情緒激昂地反對BWI,認為石綿在適當管理之下是安全的,並強烈質疑BWI的論述基礎及其訴訟求償動機。這個場次的互動非常情緒化,雙方各自指責背後的利益,是一般國際會議很少見的場面,也引發我對石綿問題的好奇。

2014年年底要提科技部研究計畫,我便以石綿職業病政策為題,撰寫計畫書。撰寫計畫書期間,我曾在研究室例會報告了幾次給研究生聽,還記得幾位研究生用狐疑的眼神看著我,大概覺得這個題目太古老,太過時又冷門吧。

2014年真是非常忙碌的一年。上半年,台灣經歷太陽花學運的洗禮,研究室夥伴為了服貿協議與國際醫療問題合寫長文,我還參與不少課外活動。當年七月,與博班研究生佩樺、勞陣暑期實習生合作,進行密集的職災勞工訪談。有兩位由我訪問的個案罹患石綿相關癌症。2024年七月底,在臺大醫院探望住院的丁志音老師。八月初她過世,才56歲,讓人感到人事無常。

 政策倡議

2015/8,科技部兩年期計畫開始。不久,健管所碩班新生蕭汎如入學。汎如之前修過我開的「勞動與健康政策」,稍加遊說,成了石綿研究團隊的主要成員。在此同時,台灣職安連線的夥伴也投入石綿危害的政策倡議,並協助籌畫「石綿職業疾病的預防與補償座談會」 於2015/12/21舉辦。此次會議,職安連線邀請了許多政府部門官員,並有王榮德教授參與。

王老師是台灣職業醫學界的前輩,是我們敬重的公衛老師,時常鼓勵我們要關心社會。此次會議獲得媒體報導,大大提升石綿問題的社會能見度。


與談者包括成大醫學院王榮德講座教授(左二)、國衛院李俊賢醫師(左一)、台灣職安連線黃怡翎執行長(右二)、台灣勞工陣線孫友聯秘書長(右一)及我(中);另有許多政府各主管單位的代表、其他民間團體與學者專家與會。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12月,家裡的少棒隊隊員阿奇一直感冒,後來竟然惡化成肺炎,在臺大兒童醫院住院五天。那幾天我在學校與醫院來回奔波,每晚趴在阿奇病床邊的椅子上,繼續修訂座談會資料,成為石綿研究中難忘的私人記憶。




 從舉辦讀書會,到形成研究團隊

2016年寒假,我們以「日本石綿問題」為主題舉辦了三場讀書會。成員除了研究生及職安連線的夥伴之外,另邀請政大法律系林良榮老師、中研院社會所彭保羅老師,與國衛院李俊賢醫師。三次讀書會的主題分別是:1/29,日本石綿問題的歷史與政治經濟分析;2/3,久保田事件與大阪泉南訴訟始末;2/23,日本勞災保險法與石綿健康損害救濟。在這三次讀書會中,我們除了針對上述主題研讀文獻,也討論未來研究方向,並提出專書構想,大致規劃各章節的主軸與負責作者(後來在2017年七月出版「致命粉塵」)。







 職   職安連線在2016年2月,針對台灣石綿問題舉辦「暗藏台灣各角落的未爆彈石綿危機」講座,邀請林良榮老師與李俊賢醫師擔任講員。職安連線也爭取新北市市政府經費,委託紀錄片團隊進行紀錄片拍攝工作:「看不見的石綿危機」。

 進行一系列訪談研究

奠基於之前的職災勞工訪談基礎,我們針對石綿疾病罹病者設計訪談大綱並擴大訪談對象,除了罹病者之外,也納入石綿暴露高風險產業的造船廠工人、拆船業工人,以及造船企業工會幹部、造船廠安全衛生工程師、拆船業職業工會秘書、造船廠包商,後來再納入職業醫學專科醫師與胸腔外科醫師。

訪談工作從2015/10進行至2017/3,初期的受訪對象大都由李俊賢醫師與江宛霖個管師轉介,由我與汎如執行訪談;之後受訪對象逐步擴大,則有職安連線夥伴參與協助。


2016/9,至高雄造船廠與拆船解體職業工會,探詢如何找到過去從事石綿作業的工作者

2017/1,至基隆造船廠拜訪,訪問石綿暴露作業的勞工

 出版與發表
  1. 林恭儀、鄭雅文。從美國爽身粉訴訟判決,看台灣化妝品滑石與石綿暴露的健康風險。台灣衛誌。35(3):245-247, 2016
  2. 職安連線舉辦「石綿職業病紀錄片暨調查研究發表會」(2016/12/02)
  3. 蕭汎如、鄭雅文、李俊賢。石綿暴露工作者的職業健康檢查制度與惡性間皮瘤監測機制:國際經驗與台灣現況。台灣衛誌。36(2): 187-196, 2017. 
  4. 出版「致命粉塵」專書。由臺大公衛學院陳為堅院長主持新書發表會(2017/7/19)

  5. 蕭汎如、陳宗延、李俊賢、鄭雅文。石綿暴露工作者的職業健檢: 職業醫學專科醫師的觀點。台灣衛誌。37(1):24-33, 2018. 
  6. 施聿芃、李俊賢、鄭雅文:台灣全面禁用石綿了嗎?從石綿產品的進口量看可能的管制漏洞。臺灣衛誌。38(2): 115-117, 2019.
  7. Cheng Y, Huang YL, Lee LJH. Explaining the invisibility of asbestos-related diseases in the Taiwan workers’ compensation system. NEW SOLUTIONS: 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nd Occupational Health Policy, 32(2): 1-13, 2022. 

  政府回應
  • 2016/6/23,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邀請勞動部、衛生福利部、國防部、內政部營建署、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列席報告,主題為「石綿相關職業疾病之預防與補償:如何從進口貨品檢驗、拆除營建廢棄物管理,以及工作場所職場暴露等階段預防石綿危害,並建立石綿相關疾病之合理補償機制」。
  • 2016/6/24,環保署宣布將提前全面禁用石綿的時間表。
  • 2017/5/10,環保署宣布將自2018年元月全面禁用石綿。
  • 2018/9/28,勞動部職安署公布「石綿建材拆除作業危害預防指引」。

  • 2025/7/25,勞動部職安署公布「因應災後石綿屋瓦浪板拆除清理作業危害預防處理原則」。



6月 06, 2020

照護的靈魂 The Soul of Care by Arthur Kleinman (2019)

這是一本動人而深刻的書,一本思念、回憶、自剖與自我療傷的書。

以研究「社會受苦」(social suffering)聞名的社會文化學派精神醫學學者與醫療人類學學者凱博文(Arthur Kleinman),竟在自己生命的晚期,看見摯愛的妻子飽受失智症摧殘。聰慧溫柔又善於照顧他人的美麗形象,快速被毀損的大腦細胞,折磨成失去理智與判斷力的瘋狂樣貌。

在照顧妻子十年的受苦歲月中,凱博文寫道,他才真正體會到扭曲的醫病關係,如何影響病人與家屬的照護品質,也在自己成為主要照顧者之後,才真正了解照護的意義與價值。這個歷程很艱辛,他說,若沒有過去幾十年的感情基礎,很難支撐這樣的照顧工作。

這也是本省思疾病與社會不平等的書。疾病的根源,或許不完全來自社會因素,但不正義的社會處境,絕對是造就苦難的重要因素。

凱博文回顧自己的關懷起點,一部分是青年時期閱讀社會主義著作所受到啟蒙,但更具體的體認是,來自醫療現場,尤其在透過家庭訪視看見病人的生活處境之後。他說,醫學是一種道德召喚,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而「照護」(care)是醫療實務的核心,即使醫療技術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醫病間的情感與道德連結。

凱博文進一步指出,當前醫療照顧制度存在的威脅。其一,是「照護」在醫療實務工作中的邊陲化,病人被視為物體並被剝奪人性;其二,醫學的貢獻被擴大,而照護人員的貢獻卻被貶抑;其三,是醫學教育並不重視「照護」及其道德召喚;其四,是資訊科技的發展,弱化了醫病之間的情感與社會關係。另外的問題還包括,將病患視為消費者的市場思維,以及重視成本效益與大數據,試圖以指標評量醫療品質的簡化思維。很認同他的批評,確實,醫療品質的核心是照護,而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如何以指標來量化?

這本書充滿著也時代感。作者描述他在1950年代紐約富裕的猶太家庭長大的生活日常;1960年代在加州讀大學與醫學院時期受到民權運動的洗禮,至德國、法國與以色列旅遊的經歷,當時世界還不知道二戰期間納粹屠殺猶太人的真相;1970年代進入社會醫學研究的工作狂時期

本書第四章,提到他在1969(民國58)首次造訪台灣的觀察,非常有趣。當時的台灣,有許多地區是「醫療沙漠」,精神病患被家人關在籠子裡;沒有人關心社會不平等;而台灣的權貴外省族群的生活,也令人大開眼界。他寫道,強烈的歷史力量製造出來的政治壓迫感,讓身為美國學者的他,感覺自己就像是個潛入外省權貴族群中的間諜

這本書對於失智症照顧制度,以及老人照顧領域強調的「在地老化」或「去機構化」運動,也有不少省思。

不論從社會不平等、社會流行病學、老人照顧政策、身心壓力疾病的社會脈絡、醫病關係與醫療品質,本書都非常值得推薦。

我還在哈大當研究生時,大概在1997年前後,曾上過凱博文老師的課。當時的上課主題是中國精神疾病的社會與政治脈絡。還記得我對這位大師的印象,就像他在這本書裡自己描述的,看來很忙碌、不太有耐性、嚴肅不苟言笑、不太容易親近。

2月 24, 2020

爸爸的二二八


19434月,從小成績優異的爸爸,考入了專為日籍學生開設的「總督府台南中學校」(五年制中學,校址為現在台南二中)。當時的他,還是個13歲的孩子,但此時戰事已進入全民動員時期,他的中學生活除了上課讀書,也伴隨著許多軍事活動,像是操練、長途行軍、到安平海邊挖戰壕、到台北參拜神社。爸爸很喜歡提起這段經驗,總愛回憶著「我那時日本時代如何如何」。

(台南中學校入學紀念,爸爸在前排左二,攝於1943/4/5)

當年媽媽8歲,住在台南善化,過著追逐糖廠小火車、偷甘蔗、在田野奔跑的野放生活。最喜歡的是學校的唱遊課,老師彈奏風琴,教唱旋律優美的歌謠。後來物資缺乏,吃不到米飯。再後來美國軍機時常來襲,躲防空洞,成為童年生活的一部分。記得有一次軍機轟炸後,田裡出現哭嚎,原來小學同學的父親不幸在轟炸中喪生。也記得一位教五十音的年輕女老師時常哭泣,原來她的先生進了特攻隊。1945年八月戰爭結束,媽媽說,他們一群野小孩爬到高處敲打鍋盤,歡呼著即將進入自己當家作主、不再受日本人欺負的新紀元。

19462月,16歲的爸爸不知從哪裡弄來了照相機,在日本老師已離開的中學校園與同窗好友歡樂合影。此時的他,還用工整的鋼筆字編寫了一份名為[奔流]的手工刊物,裡面都是中文創作,有影評、新詩、詩人小傳、小說、翻譯、日本同學來信的翻譯等等。雖然不清楚有哪些作品是爸爸原創,但此時的他,應該是個熱衷學習現代中文、努力迎接新時代的文藝青年吧。

(前排左一是戴眼鏡的爸爸,於台南中學校與同窗合影,攝於1946/2)

1947年二月,台北城發生二二八事件。三月上旬,62軍進入台南城。爸爸經歷了一件事,直到1987年解嚴之後,他才讓我們知道。

當年17歲的他,從學校步行返家途中,突然被一名士兵喝住,刺刀對準他的胸膛,在驚嚇之中,大腿被刺了一刀,血流滿腿,插在胸口口袋的鋼筆隨即被士兵取走。爸爸在受傷後不敢就醫,躲入附近的二哥家避難。這件事我堂哥鄭鴻生有寫入「母親的六十年洋裁歲月」(123),不過堂哥漏了士兵搶走鋼筆這件事。不久,313日,湯德章律師在台南市中心被公開遊街後槍決,享年四十歲。這些事,老一輩都知道,但飽受驚嚇的整個世代,噤聲了整整半個世紀。

(1948年的元旦,當時18歲的中學生,與母親、三位姊姊與一位妹妹至照相館拍下家族合影)




2月 09, 2020

防疫工作中的公民責任

201912月中國武漢甫出現肺炎疫情之初,向醫療同仁發出警訊卻被中國公安公然訓誡的李文亮醫師,因感染肺炎過世了。在當前人們對疫病蔓延高度恐慌的社會心理氛圍之下,一位醫師之死,立即引發民眾廣泛的悲憤情緒。然而這並非個案,不應僅關注在個人行為英雄與否問題,更需要關注的是,何以揭弊者言論不被保護,甚至因觸犯統治者信念或利益而被懲罰的體制結構問題,以及支撐如此體制的底層社會心理因素問題。

在中國,維權人士受到打壓,早已不是什麼新聞。專業醫療工作者無端受牽累,也不是第一次。在201711月,中國貴州省就有三位資深職業醫學醫師被公安逮捕,遭監禁了七個月才被釋放,罪名是為罹患塵肺症的礦工開立不實的疾病診斷書,之後的調查發現是礦場業主與政府單位為了利益而聯手打壓醫師所致。

然而在中國,對於維權行動的支持民意,看來仍相當小眾。以筆者認識的某位中國職業病研究者為例,他不僅受到威權體制的打壓,研究難以進行,成果難以發表,更要面對來自同事與親友們的質疑甚至嘲諷。諸如「顧好自己比較重要」、「不要把自己想得太偉大」之類的風涼話,反映的正是傳統華人社會普遍「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的自利心態。

即使在台灣,也有不少人對公共事務漠不關心,到對岸工作,也抱持著「只要不去採紅線」的心態,只關注在如何顧好自己生計與職涯發展。若不是這次疫情引發的危機感,而且是跨越不同社會階層的危機感,人們還會關心無權無勢者的利益嗎?挑戰威權政體的維權行動,還能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嗎?

一個社會的文明進化程度,不在於是否擁有最新進的科技或最耀眼的硬體建設,而在於一般民眾是否具備公民德行,包括是否關心公共利益、是否求真、是否能無懼權勢勇於揭弊、是否願意社會互助並關心無權無勢者的權益。社會制度的設計與政府的表現,其實反映著社會大眾的集體素質。

公共衛生的目的,在於保障全民健康福祉。在疫病蔓延之時,我們需要政府部門的專業作為,更需要優質的公民參與。每一個平凡的個人,都應該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關心並監督政策,並善盡防疫工作中的公民責任。

本文刊登於蘋果論壇(2/9/2020)

1月 23, 2020

違反倫理的國際護理人力仲介 (NEJM 2020)

Unethical International Nurse-Staffing Agencies

https://www.nejm.org/doi/10.1056/NEJMp1913727

高收入國家如何因應國內醫護人力短缺問題?

以美國為例,技術移民一直以來是重要策略。美國的護理移民,有超過六成來自菲律賓。

本期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一篇文章,指出美國國會最近欲修改法律放寬技術移民上限,將帶來倫理爭議。作者指出,此法案 “Fairness for High-Skilled Immigrants Act (H.R.1044 and S.386)” 是針對護理人員做設計的,支持者是國際護理人力仲介產業(international nurse-staffing industry)與美國醫院協會,支持者的論點是,美國的移民限制會讓國際技術人才流向中國、印度等國。

本文作者強調,此法案一旦通過,可能惡化美國護理人員長期以來的勞動不平等問題,可能造成外籍勞動者被剝削的問題更加嚴重。此文舉出美國護理人力仲介業的弊端,包括違約金、高額仲介費、綁約(不得更換雇主)、限制就業等規定,並提到2019年美國紐約州的集體訴訟案(有超過200名菲律賓籍護理人員聯合提出訴訟)。文中並提及,美國司法制度對於外籍護理人員形成障礙。

10月 27, 2019

絞死刑

日本名導演大島渚在1968年推出的黑白片。導演以倒敘法,回溯一名韓裔日本人R從犯案到被執行兩次死刑的荒誕過程。

劇本是以1959年真實發生的犯罪事件為依據。劇中的所有角色都遊走於真實與想像之間,正直與邪念之間。犯罪有其社會結構性,也有一定成分的不可捉摸或虛幻性。代表國家的司法執行者忠於職守,急欲完成代表國家正義的分內工作,而主角R,最後同意並自願接受國家懲罰。劇終,檢察官感謝所有工作人員,竟然也感謝正在螢幕前觀賞的觀眾…。

即使是超過五十年的老片,這部電影的藝術性與議題本身的深度仍很當代,尤其在死刑又成為選舉議題的台灣,這部舊片令人很有感觸。導演拍攝手法有紀錄片、舞台劇、黑色喜劇的成分,而親自入鏡的預告宣傳片,更像是社會運動者的倡議宣言。看完後接著爬文看了好幾篇影評,很適合作為了解日韓關係、殖民與被殖民、國家與個人、犯罪與司法的好材料。


研究的技藝:研究、閱讀與寫作 (鄭雅文整理)

Craft of Research是經典書籍,歷久彌新。英文很好讀,網路可以找到電子版。 以下融合三個參考文獻(見下)作簡要介紹。 1         前言 為什麼不能僅止於廣博求知,而還要主動提問並進行研究?研究的價值為何?研究工作時常會遭遇困境,且需要龐大耐力與耐性,因此在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