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 14, 2018
職業促發腦血管及心臟疾病之認定參考指引 專家會議 書面意見(2018/1/25)
8月 25, 2018
柏林仁心:十九世紀末期的德國醫學發展
維蕭身為醫界大老,大力支持社會醫學與醫療制度改革,但也投入基礎醫學研究,在醫界一言九鼎的地位,令人印象深刻。
當時Charite醫院的護理勞動條件不佳,工作負荷很大,感染疾病的護理人員甚至被神職人員趕走。護理人員的工會運動原本受到打壓,不過後來政府態度轉為支持。
8月 19, 2018
職災補償,如何回應不平等?
8月 17, 2018
職災保險的制度定位:從產業公民權保護,到普及性的社會權保護?
7月 14, 2018
低端人口:中國,是地下這幫鼠族撐起來的
6月 11, 2018
改變每個人的3個狂熱夢想
Utopia for realists: and how we can get there, by Rutger Bregman (2016) 《改變每個人的3個狂熱夢想》(中文版,2018)
作者Bregman是荷蘭籍專欄作家,不到30歲,就已出版了4本書。本書在2016年出版,立即成為暢銷書,被視為是「無條件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 UBI)社會運動的重要著作。
作者旁徵博引,提到很多健康相關議題,包括貧窮與疾病、工作與健康、健康不平等、健康指標的國際比較、自動化趨勢下的結構性失業問題,以及當前蔓延全球的青少年心理疾病問題。
在第一章作者指出,當代社會強調的「自由主義」已成為空洞化的意識形態,所謂「做自己」與「追求自己的熱情」的自由,已成為空洞化的自由。人們反對集體主義與威權式的壓迫,卻對於享有完全自由的「市場」與「商業利益」保持中立、缺乏批判。他鼓勵人們追求理想,他認為理想的未來世界不是理想的實現,而是「想像與希望仍然存在且活躍的世界」。
在本書最末一章,作者批評左派人士太弱勢而且太文青,不過是認同落敗者的知識貴族,只會批判卻無法提出改革策略。他認為應該要重新建立理想,要勇敢提出「大政治」改革理念,並付諸政治行動。就這最後這節的內容,本書可歸類為勵志書,特別是寫給陷入虛無主義或失去人生奮鬥方向的左派年輕人。
另外作者也指出,川普的崛起與歐美人士被集體主義吸引,是當代的警訊。
作者鼓勵讀者投入的三個夢想分別是:消滅貧窮、降低工時、消弭國界。
如何消弭貧窮?作者認為貧窮就是缺乏現金,要消弭貧窮,解決策略就是發現金。對於此問題,作者主張推動「普及性的基本收入/無條件基本收入」UBI。這本書有一整章在討論「史賓翰連法」,作者認為「史賓翰連法」就是「基本收入法」,他認為該法是成功的,但他說,不論左派或右派包括博蘭尼在內的許多大師,都被查德威克(Chadwick)1832年寫的報告書誤導,而被誤認史賓翰連法是失敗的;他說,這樣的誤導,導致美國1960年代的社會福利改革功虧一簣。
這位作家如此批評博蘭尼的經典著作,真是令人吃驚(也不太能認同)。博蘭尼的《巨變》有一整章(第七章)在討論英國1795年頒布的「史賓翰連法」(Speenhamland Act),博蘭尼認為該法是惡法,加速勞動階級的貧窮化。
我覺得這本書不怎麼樣。
5月 27, 2018
基因工程時代的新優生運動:閱讀《美麗新世界》與《訂製完美》
赫緒黎在寫作《美麗新世界》之時,是全球性經濟大蕭條時期,失業與貧窮問題蔓延,此時期也是優生運動發展最蓬勃的時期。試圖透過科學方法改造人類品種、提升集體福祉的優生學思維,其實並不僅限於少數種族主義者或政治狂熱份子,而是許多科學家、政治人物、企業家與社會改革者(包括民權運動者W.E.B. DuBois)共同的想法。
早期的優生方式主要為「選擇性生育」(selective breeding),亦即,鼓勵優秀人種生育,限制不良人種婚育。美國印第安那州在1907年首先頒布強制結紮法,對象是精神疾病患者、罪犯、窮人;1927年美國最高法院確認,國家為了保障公共福祉而對精神疾病收容機構的患者執行強制結紮,並不違憲(Buck v Bell 1927)。至1930年代中期,德國納粹政府積極推動優生運動,推估在1934年至1937年期間,執行了40萬個強制結紮案例,主要對象為先天性疾病患者與精神疾病患者。進入戰爭期,德國納粹的優生運動演化為大規模的種族屠殺,自此讓「優生」一詞背負惡名。
優生運動在二十世紀中期造成的災難,主要是來自集體主義式的壓迫,以及對社會弱勢者的迫害。
書中提到的例子是,一對天生失聰的同性戀伴侶,以人工生殖方式,刻意生出了一位天生失聰的孩子。
自由主義者會支持父母親的自由選擇權,前提是這個選擇權不會增加整體社會負擔,不傷害被設計出來的孩子,也不侵害其自主權。但桑德爾反對此論點,他認為,即使有此前提,自由主義的優生學仍是享有特權的父母得到想要的子女,因此會造成社會不平等。桑德爾進一步引用哈伯瑪斯的觀點,認為基因工程不但違反「被設計的孩子」的自主權,更重要的是將破壞親子間「自由平等的對稱關係」,因為他認為,人的出生必須是自然的,而非人為操作的結果,一旦被插手設計,即有被控制的問題(頁113-117)。反對者可能會說,孩子本來就沒有多少選擇,例如,被生在什麼樣的環境,有什麼樣的父母,其實也沒有選擇。但至少,這樣的狀況並不是透過科學科技方法操弄下的結果。
在第五章,桑德爾闡述他反對基因工程的道德論點。他認為,基因工程將改變人的道德觀,包括對自然的謙卑、對於不幸事件當事人的責任、對社會團結的看法。
桑德爾雖然反對基因改良,但支持幹細胞研究。本書最後一章主要在駁斥「胚胎是人」等反對論點,強調幹細胞研究對生物醫學的貢獻,也指出政府應規範的面向,包括,禁止無性複製人類、胚胎在實驗室成長的時間限制、精卵的商品化限制等等。
生殖醫學的發展,改變了人的「選擇權」範圍。以前不可能的事(例如停經後婦女還可以懷孕生子),現在變成可能。選擇權的增加,或許是福祉,但或許也不盡然。生殖科技的發展,伴隨的商品化、階級化與社會不平等問題,是比較容易被看見的。較不顯明的倫理面向的改變,如桑德爾所言,則可能影響深遠,將改變人們對生命的看法。
研究的技藝:研究、閱讀與寫作 (鄭雅文整理)
Craft of Research是經典書籍,歷久彌新。英文很好讀,網路可以找到電子版。 以下融合三個參考文獻(見下)作簡要介紹。 1 前言 為什麼不能僅止於廣博求知,而還要主動提問並進行研究?研究的價值為何?研究工作時常會遭遇困境,且需要龐大耐力與耐性,因此在投...
-
導讀與討論 江東亮:《醫療保健政策:台灣經驗》(第三版)。台北:巨流出版社,2007。 本書由臺大公衛學院前院長江東亮教授撰寫,於1999年出版,於2003年再版,再於2007年出版第三版(目前已絕版)。本書詳細介紹臺灣醫療政策的早期發展歷程,並提供豐富的歷史脈絡與統計數據,是瞭...
-
本文收錄於:社會不平等+收入不平等套書,不平等與台灣社會專題別冊(台北:時報文化,2019) 英國社會流行病學學者 Richard Wilkinson 與 Kate Pickett 合作撰寫《 The Spirit Level 》與《 The Inner Level 》,甫出版即...
-
丹麥人口僅 560 萬,缺乏天然資源,卻擁有先進的農牧業、藥品醫材製造產業、再生能源產業、船運、金融、設計等服務產業,是個富裕的市場經濟國家,但同時積極推動社會民主政策,是「社會民主福利國家體制」的典範。 丹麥的物價相當高,除了工作者的薪資高之外,稅賦高是另一原因。 十九世紀的三...